第一章语文课程
第七节语文课程的实施原则
从课程论的角度看,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实施有五条基本原则: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
?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这也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七节语文课程的实施原则
壹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贰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
叁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肆听说读写协调发展
伍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一)内涵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课程实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作为语文课程的实施原则,“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就是要求实现语言形式教学与语言内容教学的统一,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的统一,也就是语文课程特有目标与共同目标、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统一。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二)依据
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要求。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
汉语文是中华民族思维与交际、生存与发展的工具,汉语文本身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
语文教学应当在达成工具性目标的同时达成人文性的目标。割裂两者的关系,先工具性目标后人文性目标,或先人文性目标后工具性目标,都是不妥的。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1995)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
(一)内涵
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获得大体上经过两个不同的时期,即早期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和入学后的有意识的语言学得。
“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就是要求将潜意识的语言习得与有意识的语言学得相结合,将课内的教学与课外的学习相结合,重视在语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
(二)依据
所谓习得,即习而得之,是一个人从出生伊始乃至贯穿一生的、不自觉地对语言的学习,是个体的、潜意识的、无序的、非正式的、自然真实情境中的、偏重感性方式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缓慢的、耳濡目染、经验积累的过程。
所谓学得,即学而得之,这里是指在人生特定阶段(中小学阶段)自觉地对语言的学习,是集体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正式的、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偏重理性方式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利用学习者智力发展、言语能力形成的最佳时机,有效获得语言的过程。
二、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
学得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
相辅相成的。
儿童入学前获得母语以自然习得为主,但同时家长也通过认字块、讲故事、阅读幼儿读物等方式让儿童有意识地学习语言。
儿童入学后以有意识地课堂学习为主,但其在母语环境中通过对话、阅读书面材料、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也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儿童对第一语言的掌握都是从潜意识的习得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识的学得的成分越来越大,到入学后,变为以有意识的学得为主,但在母语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习得与学得总是相辅相成的。
二、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
一方面,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使得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由自发的、偏重感性
经验的、少慢差费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觉的、偏重科学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讨。课堂有意识的学得,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早期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是入学后有意识的语言学得的基础,课外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是课内的有意识的语言学得的补充。
母语学习是在母语环境下进行的,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不需要过多地另设情境。母语教育应充分利用母语环境这一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自然的、真实的母语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即便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意识到课堂上既有有意识的学得,又有无意识的习得。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应当重视让学生在自然的、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二、习得与学得相辅相成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
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是认知现实的一种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语汇、语法
等基本要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有目的的反映。
语言训练是指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
思维训练是指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养成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就是要求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串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辅相成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
首先,思维活动是言语活动的心理前提。离开了思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