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与构成要素
第一章语文课程
壹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贰语文课程目标的构成要素
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夏丐尊:“国文为中学科目中最重要的一科,也
是最笼统的一科。因为文字原是一切学问的工具,而
一国的文字又有关于一国的全文化,所以重要;因为
内容包含太广泛,差不多包括文化及生活的全体,教
学上苦于无一定的法则可以遵循,所以笼统。”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与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差
异,以致人们对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与构成要素常常模糊不清。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篇《项羽本纪》当作历史来读,问题比较简章,只
要记住历史上楚汉战争的经过情形就够了,如果当作国文来读,事情就非常复杂,史实不消说须知道,史实以外还有难字、难句,叙事的繁与简,人物描写的方法、句法、
章法,以及其他出现在文中的一切文章上的规矩法则,都须教到、学到才行。这些工作,往往一项之中又兼含其他各项,倘若要一一教学用遍,究不可能,教者无法系统地教,只好任学生自己领悟,学者也无法系统地学,只好待他日自己触发。结果一篇《项羽本纪》,对于一般学生只尽了普通历史材料的责任,无法完成其在国文课上的任务。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1925):
“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
(1)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
(2)发展思想,涵养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
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1980年,叶圣陶:“学校里为什么要设语文课?这个问题好像挺简单,但是各人的认识不一致,甚至有很大的不同。有一种看法认为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我同意这种看法。”
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1942):“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授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张志公《说工具》(1963):“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
不在于教给学生有关自然的或者有关社会的知识,因为那是
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那些学科的工作;语文教学
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太多的文学理论知识或者文学
创作技能,因为中学毕业生需要的是一般的读书、作文能力,就是阅读各种各类的书籍,写各种各类的文章的能力,而不是只要阅读文学书籍、必须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在于教给学生很多政治思想的知识或理论修养,因为那是政治课的工作。”“就整个的语文教学来说,还是不能不把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这个目的明确地、突出地提出来。”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20世纪90年代,张志公:“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无疑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
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不过这个基础工具身上背负的东西比较多:有思想意识,有文学艺术修养,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做人的行为准则,有零七八碎的各种常识,等等。……既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也不能唯主独尊,不及其余。”(1992)
“语文课,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我独尊’。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不过,还有‘宾’,就是说,在语文课里,由于语文本身的综合性,捎捎带带还能办不少事,比如思想的感染陶冶,联想力、想象力的发展,思考力、推理力的发展,等等。”(1996)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朱自清、叶圣陶、张志公等前辈关于语文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论
述值得我们重视。
学校开设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必要,就是因为语文课程负有教学祖
国语言文字运用的任务,具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价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