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语文课程
第四节语文课程目标的百年嬗变
语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
目标下的分科目标,它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因而也就成为语文教材编制、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准则。
语文课程目标,是人们
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的程度。
第四节语文课程目标的百年嬗变
语文课程目标可以细化为语文课
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语文课程的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语文课程的识字与写字目标、阅读与鉴赏目标、表达与交流目标、梳理与探究目标,语文课程的学段教学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等。
我国自清末中国语文独立
设科以来,语文课程目标的设定经历了由学堂章程,到课程标准,再到教学大纲,再到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语文课程目标的百年嬗变
壹学堂章程时期的课程目标
贰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时期的课程目标叁语文教学大纲时期的课程目标
肆语文课程标准时期的课程目标
学堂章程时期的课程目标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在阐释“中国文学”时说:“入中学堂者年已渐
长,文理略已明通,作文自不可缓。凡学为文之次第:一曰文义;文者积字而成,用字必有来历(经史子集及近人文集皆可),下字必求的解,虽本乎古亦不骇乎今。此语似浅实深,自幼学以至名家皆为要事。二曰文法;文法备于古人之文,故求文法者必自讲读始,先使读经史子集中平易雅驯之文;《御选古文渊鉴》最为善本,可量学生之日力择读之(如乡曲无此书,可择较为大雅之本读之),并为讲解其义法。次则近代有关系之文亦可浏览,不必熟读。三曰作文;以清真雅正为主:一忌用僻怪字,二忌用涩口语,三忌发狂妄议论,四忌袭用报馆陈言,五忌以空言敷衍成篇。次讲中国古今文章流别、文风盛衰之要略,及文章于政事身世关系处。其作文之题目,当就各学科所授各项事理及日用必需各项事理出题,务取与各科学贯通发明;既可易于成篇,且能适于实用。”
该课程目标对阅读和写作都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
一、学堂章程时期的课程目标
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时期的课程目标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
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易之文,兼课习字。”
该课程目标要求通解普通语言文字,对自由发表思想、涵养文学
二、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时期的课程目标
之兴趣、启发智德也提出了要求。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目的”为:
(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3)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
“目的”为:(1)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2)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3)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4)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
1923年课程目标主要是适应国语教学的需要提出来的,同时也兼顾了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二、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时期的课程目标
1929、1932、1936、1940、1941、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颁
布了六套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目标为:(1)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充畅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2)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3)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
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目标为:(1)继续养成学生运用语体文正确周密隽妙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并依学生的资性及兴趣,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2)继续培养学生读解古书的能力;(3)继续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二、国文国语课程标准时期的课程目标
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目标为:(1)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
字上,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2)养成用语体文及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养成了解平易文言文之能力;(4)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
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目标为:(1)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的文化,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目的;(2)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3)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