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买东西的学问》评课稿
《买东西的学问》这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购买东西的知识,能够文明、独立地购
买简物品,了解买东西的常识,学会挑选商品,查看商标、生产厂家、厂址、生产
日期和保质期,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此生活情景对孩子了解社会、人际交往意
义重大,引导学生掌握购物常识与技巧,学习做文明消费者。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详细点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合理,贴合际
从教学目标来看,这堂课目标设定明确、具体且合理,紧密贴合课程标准与学生
实际情况。目标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了
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特点。
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让学生了解买东西的基本常识,如学会看商品标识、辨别
商品质量,掌握文明购物与维权方法,这些目标可操作性强,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活
动,学生能切实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商品包装袋,
分析上面的信息,学生很快就能指出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内容,这就说明知识与
技能目标的设定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能够达成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实践能力。通过小组
讨论、案例分析、模拟购物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在小组讨论
环节,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探讨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思维得到碰撞,
分析和交流能力都得到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理性消费意识、文明素养和维权观念。引
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在购物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教师
讲述一些消费者维权成功的案例时,学生们表现出浓厚兴趣,并且深刻认识到维权的
重要性,这表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有效渗透。
二教学内容:丰富全面,联系生活
教学内容丰富、全面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的理念。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实际,对
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拓展与整合。
教师围绕买东西学问,涵盖购物前计划制定、购物中文明行为与商品挑选、购物
后维权等方面内容。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购物场景,如超市购物、小卖部购物、网购
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购物过程,体会其中学问。在讲解商品挑选时,教师拿出不
同品牌的同种商品,让学生对比观察,从包装、价格、质量等方面分析差异,学生们
踊跃发言,很快就掌握了挑选商品的方法。
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系统性与逻辑性。从购物基本常识入手,逐步深入到文明购物
要求与维权途径,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介绍维权途径时,教师先讲解与
商家协商的方法,再介绍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利用法律武器维权等方式,由易到难,
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结合时事热点与社会现象,如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维权事件等,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课程时代感与现实意义。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某品牌食品出现质量问
题的新闻视频,引发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讨论,学生们纷纷表示在今后购买食品
时会更加注意查看相关信息,这就达到了通过时事热点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多样有效,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
探究欲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讲授法运用得当,在讲解重要概念、知识要点时,教师语言简洁明了、准确清晰,
确保学生理解。在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法
律条文,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消费中的权利和义务。
讨论法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知识理解。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小摊上购买
到放心商品”“遇到商家拒绝退换货怎么办”等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拓展思维,
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有的结合自己的购
物经验提出建议,有的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案例分析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如学生购买到过期食品、假冒伪
劣文具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加深学生对购物学问
理解与应用。在分析案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
维。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