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11.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11.1法不可违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七年级下册
课标法治观念: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
要求的基本途径。法治教育: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
第十一课主要讲授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落脚点在学生应遵法守法、严于律己。第
教材一框和第二框主要是知识内容的教学,重点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让学生
分析知道违法必究,明确法不可违。第三框主要从行为层面,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到严于律己、
遵纪守法,作一名合格的守法的社会公民。本框的内容为第三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民法典的内容有初步认识,已经
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基础。学生不清楚违法行为的分类,易混淆行
学情
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不了解民事违法行为也应承担法律责任。
分析
另外,学生对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区分违法
行为,并能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政治认同: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与认同,
深刻领悟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明白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义务。
2.道德修养:组织学生开展法律与道德关系的专题讨论,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对他人和
核心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不仅要做到不违法,更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成为德法兼修的新时
素养代公民。
目标3.法治观念:深度剖析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型及法律后果,筑牢学生法律底线意识,使其
能精准运用法律知识判断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合法。
4.责任意识: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让学生清晰认知不同违法行为需承担的法律责任,激发
学生对自身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标准及各类违法行为的具体特征;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具体形式和适用范围。
难点在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准确辨别民事、行政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不同法律部门在调整社会关
系中的作用和界限;深入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将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内化为
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新课导入学生感悟,教师鼓引发学生兴
热点材料:路虎女司机逆行还狂扇对向司机耳光励学生积极参与。趣,同时为后
后逃离面的内容做好
如何评价王某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会受到什么处铺垫。
罚?
引入课题:11.1法不可违
讲授新课(PPT图片+材料呈现)激发学生探究
探究与分享1材料阅读的欲望。
材料一
材料二思考感悟
思考: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法律有什么作用?
课堂笔记各抒己见
1.法律的作用
温故知新:9.2法律的作用(法律如何保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