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考试要求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概况。
必考:(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c
(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b
(3)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b
加试:(4)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c
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评价
黄宗羲
(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进而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2)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
(1)政治上,强烈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2)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王夫之
(1)政治上,主张“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上,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辨析比较]明末清初民主思想不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黄宗羲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绝不等同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其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正在形成中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由于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民主思想家们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明末清初为何会出现众多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
提示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和明清易代的激烈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冲突;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和八股取士的禁锢;外部环境,西学东渐,西风渐入。
2.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提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思想侧重点
侧重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侧重于批判空洞、不切实际的学术风气
侧重于批判唯心主义的哲学
主题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
1.黄宗羲的思想
史料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教你读史]
史料中画线部分是关键信息,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问题思考]史料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特点: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2.顾炎武的思想
史料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顾炎武
[教你读史]
从史料中“明道”“救世”“行事”可以联想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问题思考]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提示经世致用。批判空谈,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
表现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需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主题二明清之际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史料缘夫天下之大,①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②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③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教你读史]
①③体现了黄宗羲“君臣分治”的思想;②是黄宗羲民本思想的体现。
[问题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有哪些“不脱儒家”的思想,又有哪些“新见”。
答案“不脱儒家”: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
(1)批判、继承
①黄宗羲批判旧儒家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②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③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神道论”。
(2)发展
①提出的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②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