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及反思.pdf
文件大小:1.09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2.93千字
文档摘要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的基本术语,探究光的反射

定律及光路可逆,并通过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强化学生对新课导入中我们为什么能从不

同位置看到不发光物体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积极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充分体现“教师为

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光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知道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

2.学生参与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验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2.教学难点: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四、教学器材

红光激光笔两只、绿光激光笔一只、平面镜两个、凹凸不平镜子、自制可向后翻折的光

具盘、白纸一张、记号笔、标有刻度带半圆仪的白硬纸板、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如看到太阳、电灯等。

答: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进了我们的眼睛。

问:那么,白天或夜里灯光下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夜里或暗室里就看不到物体了,这

是什么原因呢?

答:因为光线射到不发光的物体表面上时,物体将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了。

小结:我们之所以能看到那些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这些物体能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

射到我们眼睛里的缘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光的反射现象。(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

实验一:在黑板上固定一张白纸,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放置好平面镜,用红色激光笔射

向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

结论:光射到物体表面有一部分光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在白纸上,用记号笔分别在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上各取两点。用三角板连线做出入射光

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及对应字母。

小结:光的反射图示中:一点、两角、三线。

2.光的反射定律

猜想探究三线关系、两角关系。

实验二:在自制可向后翻折的光具盘上固定好平面镜,让红色激光笔射到平面镜上观

察光的反射,同时观察三线的位置关系,向后旋转光具盘,观察不到反射光线。

小结: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实验三:在黑板上固定一张标有刻度带半圆仪的白硬纸板,固定平面镜,让入射光线

从左侧缓慢移动到右侧,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学生参与演示两次)

小结: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特殊位置:学生猜想演示并得出结论。(学生演示)

小结:光垂直入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零度,即三线合一。

猜想两角的关系,并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四:在黑板上固定一张标有刻度带半圆仪的白硬纸板,固定平面镜,让光线以

o

30射入,观察反射角的大小。

初步小结:两角大小相等。

讨论上述结论是否科学严谨,指导学生实验需要多次改变角度,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改变入射角度两次,观察反射角度。(学生演示2-3次)

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对此结论的因果关系简单讲解,知道为何只能描述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反

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齐读课本上的光的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实验五:教师手持大平面镜面向黑板,背向学生。可以看见某同学。询问其是否可以

从镜子中看见老师。(并引导学生解释原因),引出光路可逆。

实验六:在黑板上固定一张标有刻度带半圆仪的白硬纸板,固定平面镜,让红色激光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