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
安
军
《
《
别
云
间
《
借助注释通过品味体会作者
反复朗读,语言,初步慷慨激昂的
整体把握诗鉴赏诗歌的爱国情感,
歌内容和作艺术美和情激发学生的
者的情感。感美。爱国热情。
文
天
祥
文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天
祥
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状
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
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
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
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
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
《指南录》《文山先生全集》等。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卷十一
(中华书局2017年版)。南安,今江西大余。
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
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南宋
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1278)被俘,被元军押解
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
(治所在今江西大余)时写下此诗。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ɡuō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wēi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指经过梅岭,即大庾岭,山上多梅树,是广东和
江西的分界岭。
译文: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此处的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
“风雨”对照。
显示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
湿了押着兵败被擒、往大都受审的
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
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征衣被风雨
淋湿。
表现了环境的凄苦。
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
沉痛。
颔联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译文: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身为囚徒)回到家乡
如同没有回家!
颔联抒写这次行程悲苦、孤独的心情。
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
荡:他忆起当年带着吉安、赣州子弟兵浩浩荡荡出岭,如今
却身加镣铐,锒铛归来,还不如战死沙场,何必归来呢!
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译文: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
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下句化用丁令威的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
意,蕴蓄着深厚真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
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
译文: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尾联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
决心饿死殉国,表明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和至死
不渝的崇高气节。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作者至
死不渝,以死明志,表达了他誓死报
国的决心。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被俘后随元军北行
途中路过梅岭的所见所感,抒写了作者的
悲苦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恢复大宋江
山的信念,对元人的蔑视以及饿死殉
国、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
壹贰叁
夏
完
淳
夏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