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如何做到思路清晰
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中学生写作不是大作家,大作家写作可以不局限于常规的思路进行创作,进而赋予作品更多内涵。中学生的写作思路一定是清晰、有逻辑的。这样可以帮助阅卷老师流畅地了解写作的内容,进而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
(一)理清思路的步骤:
步骤1——定主题:首先,要在自己的素材库中确定好自己要写的素材以及对应的主题,这个主题需要根据素材和审题的要求进行调整,以后的思路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
步骤2——列提纲:在草稿纸上,围绕着作文的主题和选材,依次思考开头的方式;中间的内容,包括事件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当然也可以写多件事),以及结构上的顺序、线索和详略(还要思考中间内容的逻辑关系,详略可以标好打算写几行);结尾的主题升华。以自己最擅长的图示快速将以上内容梳理在草稿纸上。
步骤3——改提纲:在初步完成提纲后,不要着急动笔,而是停下来,回过头再检查一遍逻辑有无问题,是否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是不是层层深入的。如有需要,再进一步调整、丰富、补充提纲。
步骤4——写文章:依据提纲,紧扣主题,特别是开头、结尾要和主题照应好,完成作文。
(二)理清思路的方法:
方法1——围绕主题:所有内容都要围绕主题进行,最好是一层层地通过叙事逐渐凸显出主题,与主题的距离要由远到近。例如郑振铎的《猫》:好看的猫→普通的猫→冤枉猫→猫的死→我的忏悔(主题)。在叙事中不断显明主题,最后反过头看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方法2——明确顺序:对于记叙文来说,顺序的呈现很大程度上依赖文章的线索,学生在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去设置线索,进而让作文的思路清晰。线索有明线和暗线之分,明线主要是时间、地点、物体,暗线主要是情感的变化。如《驿路梨花》中梨花的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中小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线索。在写作的时候,还可以将多个线索交织在一起,如《盼》和《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时间明线和心理变化暗线交织。
除了最常见的记叙文,对于实用类文体来说(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就需要缜密的逻辑,比如“提出观点——正向论证观点——反向论证观点——强调观点”,或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
方法3——加提示语:更直接的是,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提示语来让作文的思路显得清晰,提示语主要有三种——过渡语句、每段开头的中心句以及关联词。它们可以让文章更有层次性。比如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张中行先生就用了很多过渡语句,给了我们样例,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为人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过渡的句子不仅可以衔接上文,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让人一目了然。再比如《台阶》,有一连串的中心句引导着思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台阶低——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造屋的那些日子——接着开始造台阶——新台阶砌好了——我们搬进新屋里去——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父亲老了”,这些引导语都是在段首的第一句,通过这些中心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又如最经典的鲁迅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关联词的运用也让思路瞬间清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列提纲可以详细也可以简略,重要的是看考场的时间以及自己对思路的把握程度,没有硬性地规定提纲一定要做到什么程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