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们脚踏广袤沃土,眼望星辰大海,正置身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可为时代”。科技创新浪潮奔涌,5G、人工智能重塑生活图景;文化传承焕发新生,故宫文创、国潮汉服惊艳世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擘画崭新蓝图。生逢盛世,青年更应勇立潮头,在大有可为的时代里争做“有为者”,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做有为青年,需心怀鸿鹄之志。袁隆平院士毕生追逐“禾下乘凉梦”,将论文写在稻田里。他年逾古稀仍扎根田间,头顶烈日、脚踏泥泞,历经上千次杂交试验,攻克了“不育系”“保持系”等技术难关,让杂交水稻亩产从300公斤跃升至1200公斤。从江南水乡到非洲荒原,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诠释了“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担当。正如周恩来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南仁东倾毕生心血建造“中国天眼”,青年的理想唯有与家国命运相连,方能迸发磅礴力量。
做有为青年,需扛起时代担当。疫情肆虐时,“90后”“00后”医护人员剪掉长发、逆行出征,防护服上歪歪扭扭的名字背后,是年轻一代对生命的敬畏;河南暴雨中,大学生自发组建救援队,用救生艇转移被困群众,用行动诠释“少年自有凌云志”;航天发射场,平均年龄33岁的嫦娥团队托举“玉兔”探月,以青春之力托举起民族飞天梦。这些闪耀的身影告诉我们:担当不是口号,而是挺身而出的勇气,是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做有为青年,需锤炼过硬本领。苏翊鸣四岁接触滑雪,为突破转体动作,他在训练中摔得遍体鳞伤却从未言弃,最终在冬奥赛场摘金夺银;北斗团队平均年龄仅31岁,他们啃下卫星导航系统的“硬骨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敦煌研究院的青年画师们,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新时代的竞争是知识与能力的较量,唯有以“凿深井”的专注提升专业素养,以“钉钉子”的精神攻克技术难题,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李大钊曾寄语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如今,“天问”探火、“蛟龙”深潜、“嫦娥”揽月……无数青年科研工作者正在书写新的传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应握紧时代的接力棒,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在大有可为的时代里,做乘风破浪的“弄潮儿”,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