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江苏省泰州市2025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文件大小:50.94 KB
总页数:2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1.94万字
文档摘要

2025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贤祠祀是明代地方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首次将乡贤从先贤群体中抽离出来专祠而祀,纳入地方庙学祀典,以表彰先贤、激励士民。嘉靖朝更正祀典后,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祭祀对象、地点、规制固定,实现了乡贤祠祀的制度化,国家主导性更强,教化意图更明显。

乡贤祭祀古已有之,《礼记·祭义》中即有“祠先贤于西学①”的记载。汉代出现了祭祀“阙里之先贤”的情形,但此时尚无“乡籍”概念。唐代出现专门崇祀乡里贤者的先贤祠堂。宋元时期,乡贤祭祀发展,“贤”与“乡”结合更紧密,“群祀”成为主要祭祀形式并普及,祭祀场所多元化,官学祭祀成趋势,为明代乡贤祭祀步入庙学奠定基础。

明初将乡贤祭祀纳入国家祭祀体系,朱元璋诏令天下学校建先贤祠,祀贤牧守令和乡贤。明代乡贤祠祀发展分两个阶段:嘉靖更正祀典前是创设调整期,府县在国家倡导下创设或改造乡贤祠并向庙学迁移,但存在区域不平衡;嘉靖更正祀典后是普及完善期,乡贤祠与名宦祠相对立于学宫,作为庙学祭祀体系一部分被规范完善,祭品、祭仪、位置等都有明确规定,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教化实施。

嘉靖中后期,乡贤祠祀实现庙学化与制度化,体现明代统治者意志与教化指向。一方面,乡贤祠祀与地方庙学融合重申了儒学正统。乡贤祠附于庙学,加强了祭祀的儒学内涵,乡贤选拔和规制设定需符合“扶植教化、羽翼正道”的儒家祀典标准,“祀乡贤”成为褒表忠臣的形式,传达“忠义”内涵,褒表忠臣、激励后进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乡贤与名宦分祠而祀体现“分而化之”的教化指向。分祀既是礼法需要,更有教化用意。乡贤与名宦身份不同,教化对象不同。乡贤是本地士民的榜样,激励乡里后学模仿学习,使士风、学风有序,社会安宁;名宦则为地方官员树立政绩典范。分祠而祀让教化指向更清晰,巩固了儒学在地方教化中的核心地位,体现明代以“忠孝”为基调的国家意志。

(超然客公众号摘编自张会会《明代乡贤祠祀的教化指向》)

材料二:

“乡贤”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明清两代,“乡贤文化”被进一步强化,“乡贤”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传统“乡贤”践行着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追求,“乡贤文化”也成为彰显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乡贤”的内涵焕然一新,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有能力、视野开阔,并且掌握一定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本和数字信息资源,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对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贤达和精英,超出了传统“乡贤”的范畴,固谓之“新乡贤”。“新乡贤”涵盖群体广泛,包括各类精英人才、技术能手,离退休返乡的官员、教师、医护人员、军人、文人学者、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返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数字网红等。这种多元群体既保障资源丰富性,又能传承文化、发扬创新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正因如此,“新乡贤”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相关内容多次被写入中央文件。

“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发挥“新乡贤”带来的“鲶鱼效应”,搅活家乡振兴的潭水,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一些退休人员选择回乡长期定居,全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享受乡村环境的同时贡献力量。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能人可短期回乡,以休假方式为家乡献计献策,阶段型参与建设。在外成功的“新乡贤”可带项目、资金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专项型助力乡村振兴。从家乡走出去的大学生、务工人员等可返乡发挥才干,参与家乡发展的各项事务,主人型投身乡村振兴。

“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显著。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有财力的“新乡贤”投资办厂,“强一(产)接二(产)联三(产)”,发展多种产业,吸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有经营才能的组织村民盘活闲置资产,开展多种经营;有技能的带领乡亲发展传统产业。在引领乡村文明建设上,“新乡贤”凭借自身优势,弘扬美德和核心价值观,破除陈规陋习,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方面,他们送法下乡、凝聚正能量、完善村民自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在提升乡村服务水平方面,“新乡贤”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各方人士回乡做公益,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为激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多管齐下。要提供舒适生活环境,为“新乡贤”的子女、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在入托入学、就业就医、养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创造良好工作平台,尊重他们的建议,在要素保障、政策和办事程序上给予支持,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建立乡村两级人才名录,举办座谈、观摩、走访等活动,加强宣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