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井冈翠竹》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新增第18课,是一篇散文。文章以井冈山随处可见的毛竹为描写对象,从竹写起,以竹喻人,层层推进,歌颂了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本单元主题为“生活哲理”,单元导言指出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需要学生透过所寄托之景物理解作者的情思,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借此表达了怎样的心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教学实施的时候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作品内部不同段落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基于此,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以“翠竹连山碧??峥嵘岁月稠”为主题展开,以“最难为”为教学聚焦点,引导学生感受竹之形、概括竹之事、初探竹之意,梳理文章内容,初步感受竹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圈画文中“倔强”“昂首挺立”等关键词,分析拟人、反复手法对塑造竹形象的作用。
思维能力:通过“为竹子写简历”“竹与人的对话”活动,建立“物”与“人”的象征关联逻辑。
审美创造:用简笔画绘制“竹之精神”思维导图,配诗文批注。
文化自信:结合红军故事,理解翠竹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语段,全面分析井冈翠竹独有特点,理解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朗读语句,感受作者寄寓文中浓烈感情,唤醒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郑燮《竹石》,齐读,说说这首诗写出了竹子怎样的特点和精神品质。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预设——
特点:根基坚韧、逆境生长、刚劲不屈
精神:坚韧不拔、高洁自持、无畏挑战
在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不同流俗的孤傲志趣,那么在现代文化中,竹子又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一探究竟。
二、初读,梳理“最难忘”
1.文章开篇即写道“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看看作者围绕“最难忘”,写了井冈毛竹的哪些内容?
预设——
竹的生物外形:郁郁苍苍、修直挺拔、亭亭玉立。
竹的革命履历:帐篷、梭镖、竹钉、水桶、扁担、吹火筒
竹的建设功绩:滑道、竹桥、工地、矿山、高楼大厦
竹的精神品质:坚贞不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结合圈画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脉络,用结构图概括主要内容。
内容脉络——
由眼前的翠竹,到回顾革命战争年代“人”与“竹”之间息息相关的战斗生活,再到记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开山辟路,把竹子运出大山的艰苦历程,最后点题,赞颂井冈翠竹和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三、研读,感受“最难忘”
1.作者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井冈山的毛竹为什么令人难忘?
请用以下句式回答问题:井冈山毛竹令人难忘,是因为它们???,让人感受到了????。
预设——
(1)翠竹之美令人难忘
远看井冈毛竹,充满了壮美:“郁郁苍苍”极写井冈毛竹颜色之苍翠,生机之旺盛;“重重叠叠”极写井冈毛竹植株之密集,林层之厚重;“望不到头”着力表现井冈翠竹范围之辽阔,气势之宏大。
近看井冈毛竹,充满了秀美:“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表现了井冈毛竹修直挺拔;“好似埋伏在山坳里的奇兵”,写出了井冈毛竹无处不在;“亭亭玉立”的描述,既表现了井冈翠竹的高挑神韵,也写出了井冈毛竹形态的多样性。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语句,感受袁鹰散文的诗化风格,并不断追问“作者是如何表现出井冈翠竹之美的”感受作者用词之美和文章修辞之妙。)
(2)翠竹之功令人难忘
革命战争时期,井冈毛竹帮助井冈山人取得了胜利:它们充当生活工具,盛水、蒸饭、做扁担、做吹火筒,为革命战士提供了生活保障;它们充当战斗武器,搭帐篷、做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取得了战胜的胜利;它们成了精神图腾,提竹筒送饭送盐的军民鱼水情,领袖带头的丰功伟绩,都被井冈毛竹所记录。
北上抗日时期,井冈毛竹支撑井冈山人继续抗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顽强的井冈毛竹,没有因为自然的风霜而凋零;“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顽强的井冈毛竹,没有因为人为的欺压而屈服;“压不倒、烧不光”的井冈毛竹,坚守了二十年,终于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毛竹代表井冈山人做出贡献:封闭的环境是最大的掣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可是井冈山的毛竹“成年累月藏在山坳里”;条条竹滑道是井冈山人的智慧和干劲,他们翻悬崖、越峭壁、寻水路、搭竹桥,把三十万根竹子送出了山;迢迢征程是井冈山人的奉献精神,这些来自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