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领悟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道家思想内涵,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目标010302
知人论世壹
老子了解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少年聪颖入周求学效力周室著书出关?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太极阴阳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朴素辩证法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循环论
《老子》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采
背景介绍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字音毂(gǔ)埏埴(shānzhí)户牖(yǒu)矜(jīn)赘(zhuì) 强行者(qiǎng)泮(pàn)累土(léi)几成而败之(jī)
文本探究贰
文本感知请用10分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翻译《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辐毂辐条共用车毂的中空处功用以:来;为:制作门窗房屋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前提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