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第1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中国戏曲第2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主要内容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2.明清传奇3.清代花部三、现代戏剧四、小组总结第3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是戏曲的孕育期。(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廷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第4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汉代充分发展了这种表演,其中包括短小的戏剧演出片断。例如《东海黄公》。(4)这种戏剧装扮表演长期保持着它的面貌,一直到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妻子的痛苦。第5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宋金时期的说唱技艺(说话、诸宫调、皮影戏、本偶戏等)、小说、诗词、史传都对戏曲的诞生发生了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第6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经过长久的酝酿,中国戏剧终于在12世纪发生了重大的蜕变,开始经由宋杂剧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北杂剧。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两个标志。第7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1)宋元南戏2)元杂剧第8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宋元南戏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第9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元代杂剧元杂剧,虽说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元杂剧一本通常有“四折一楔子”。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净、丑四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其他角色只能念白。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科”。元曲散曲杂剧套曲小令唱唱+演(散曲+“科”+白”)(一宫调一曲子)(一宫调数曲子)第10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明清传奇明代初叶,在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戏剧称为“传奇”。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第11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有:江苏的昆曲、安徽的黄梅戏、浙江、上海等地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陕西的秦腔、湖北的汉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山东的吕剧、柳琴戏、河北梆子等。第12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脸谱-中华戏曲精髓第13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脸谱的应用生旦净丑第14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脸谱的谱式脸谱的构图章法,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大约十来种基本谱式,把基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个脸谱来。第15页,共2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整脸:关羽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