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汉朝人的方言.docx
文件大小:11.42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根据杨雄的“方言”以及一些零星的历史记载可以推测,汉代汉语要分为五个大方言区以及其下的次方言/土语,

汉代汉语

★秦晋语★★秦语★★晋语★★巴蜀语

★中原语★★宋魏语★★韩郑语★★赵语

★齐(鲁)语★★西齐语★★东齐(莱莒)语

★燕代语★★燕语★★代语★★朝鲜语/孤竹语(两辽郡和汉四郡)

★楚语★★西楚语★★吴淮语★★干语(含淮南西部)★★徐语★★陈蔡语

这里面的“楚语”跨度很大,因此内部差异比较明显,不像其它方言区那样内部比较一致,陈蔡语/徐语准确的说是楚语和中原语/齐语的过渡语。

这个大致划分只能代表汉代汉语的方言情况,因为随着历史进程,方言也会有扩散、分化和整合的过程。汉代巴蜀语(白蔡语早期汉语层次来源),唐宋巴蜀语(一种北朝通语,接近当时秦晋)和现代巴蜀语(川黔话)之间都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现在的共通汉语主要是来自当时的秦晋语和中原语的折合,土话和瓦乡话的底层无疑来自当时的西楚语,闽语白读则是来自当时的吴淮语或干语,而白蔡语白读来自当时的巴蜀语,至于燕代语和齐语,根本没有在现代汉语里面留下痕迹,只能通过高丽语里的早期汉语借词来管窥蠡测了。

随便提一下,对于汉语来说,年代越往前,内部语音差异是越小的,因而互通度越高,合理推测,汉代汉语的内部差异只相当于现在的核心斯拉夫语(包括罗斯语,莱赫语和捷赫语)或北吴语(含台州语)或核心官话(含非中部的晋语,不含通泰语和河湟语):内部都是方言连续体,距离较近的方言还能半通或勉强互通,太远的就真的很难互通了(如赵语和巴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