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巩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建立了完整的休假制度。不过,汉代的官员可不如“如今的公务员”能够双休,也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节假日。
汉代官员的境遇像极了如今的打工人。身为官员的他们为何要上五休一?为何汉代一年就四个节假日?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汉朝的官员休假制度。
汉代官员最经常的休假称为“休沐”或“洗沐”,《初学记》卷二称:“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里有着休息沐浴的意思。
汉官五日一休,还可以参见《汉书·郑当时传》:“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请谢宾客。”可见,古人对休息洗澡有着何等的执着。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家。”《后汉书·张禹传》载张禹为太傅,居宫中,“五日一归府”。这种五日一休的制度,相当于目前流行的周假一星期日休息。
不过现代各国普遍以七日为一周,而古代民族风俗各异,每周的日期多少不同。像古埃及、希腊一周为十日,罗马为八日,亚述六日,西非一些部落为四日。
我国秦汉时代是以五日为一周,如把上老人与张良约,皆以五日后为期;刘邦做皇帝后,“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魏尚为云中守,“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擷宾客军吏舍人。”两汉皇帝五日一坐朝,听公卿奏事。
为何要以五日为一周?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古代盛行“五行”之说,战国以来,阴阳五行思想广为流传;秦汉时期,不论官府民间都信奉“五德终始”、循环往复的说法。秦朝自称水德,汉武帝宣布“色上黄,数用五。”因此实行了五日一周的制度。
而“休沐”或“洗沐”一名,源于先秦的沐浴礼。古代贵族很讲究沐头浴身,在《仪礼》卷二四和《礼记·内则》等篇都提到“君子”的经常沐浴。尤其是朝见国君之前,必须沐浴。
像《论语·宪问》载“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田横往见汉高祖,“至严乡廐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沐头之后,温发无法東冠,不能披头散发去坐堂理事。
所以通常在洗沐之后不办公务,也不见外人。如头须求见晋文公,而后者不愿见他,便“辞焉以沐”。
后来就渐渐把休息的假称为“沐日”,,或“休沐”、“洗沐”。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
汉代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对各级官吏控制极严;他们的办公、住宿都必须在官署里,不像后代官员那样,上班入署,下班回家。
官员在署中居住的房屋称为“官舍”,如丞相有“相舍”,郡守有“府舍”,县令有“县舍”等等。古建筑学家刘敦桢在《大壮室笔记》中说:“然汉官寺自九卿郡守,迄于县治邮亭传舍,外为听事,内置官舍,一如古前堂后寝之状。”
按当时规定,现任官员可以把家属(妻子儿女)接到官舍里居住,甚至在官舍生儿育女,如《后汉书·赵岐传》载岐“初名嘉,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注曰:“以其祖为御史,故生于台也。”少数官吏没有带亲属到官舍居住,则被看作不占公家的便宜,是廉洁的表现。
此外,官员们平时办公、住宿都在官署,只有假日才能回到自己的家里。像《汉书·张苍传》载张苍很尊敬王陵,“陵死后,苍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归家。”
汉诗《相逢行》亦曰:“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五日一来归,道上自生光。”俱是言此。各级官员的属吏,也必须在官署居住,宿处称为“吏舍”。
除此之外,政府对吏的控制更为严格,汉简中有些簿册,就是专用来登记吏员离返官署的时间和缘故,私自外出、回家要受到惩处。他们也只有在节假日才能离开官署,略事休息。
只有在汉代的一些重大节日里,国家是规定放假不办公的。这些节假日有:腊日、伏日、夏至、冬至。
首先是腊日,这是当时最重要的节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见《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它类似后代的除夕,皇帝和臣民都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社神(土地神),然后与家人团聚宴会,这一天是不办公的。
官员如有父母在故乡远处,虽然不能跋涉回乡,但是可以用公家的传车把父母接到官舍来过腊日。像严延年为河南太守,“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雒阳,适见报囚,母大惊,便止都亭,不肯入府。”
第二个是伏日,是六月的第一个庚日。汉中、巴、蜀等地与中原略有不同。汉代往往“伏腊”并称,也把这一天当做祭祀祖先神灵的重要节日。“伏日”亦不办理公务,官吏们在祭祀完毕,分享胙肉之后就可以回家。
《汉官旧仪》曰:“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
三是冬至、夏至两日。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始升,夏至阴气始升,也是重要的节日,所以这两天官吏放假回家。见《汉书·薛宣传》:“及日至休吏,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
颜师古注曰:“冬夏至之日不省官事,故休吏。”汉代重要的节日还有正月的“元日”,春秋两季的“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