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①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②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体悟我国古代科学家不懈追求和进取的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明清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他的足迹,东到今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蓟县的盘山,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年少“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气下,他寻访名山大川、记载地理风物。游历30余年,最终留下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你知道明清时期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吗?让我们走进本课,学习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清在科技、建筑、思想、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
答案提示: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1、自主学习:
①【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121-122,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
答案提示:
②【历史解释】通过这三部巨著可以看出明朝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答案提示:以传统科技为主,具有实用性和总结性的特点。
2、教师指导:根据材料思考《本草纲目》有什么特点?
《本草纲目》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它创新了本草分类体系,打破《神农本草经》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提出“析族分类,振纲分目”的植物分类系统。
答案提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继承创新
教师指导:李时珍将书中所有药物分为16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共60类,每一类又包括多种药物,其中自然属性接近地列在一起,由此建立了部、类、种三级分类体系。例如,植物被分为5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另列服器部。其中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等9类,木部分为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杂木6类,可以看出他同时考虑到了植物的形态、习性、用途、生态和内含物等要素,表现出明显的实用特点。
《本草纲目》曾流传到世界各地,被译成法、德、英、拉丁、俄、日、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著作,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对他的进化论学说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养料。
3、自主学习: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医学家及其医学成就都有哪些?
答案提示:战国:扁鹊四诊法;《黄帝内经》
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唐本草》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4、教师指导:《农政全书》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提示: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5、自主学习:观看视频根据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问题二:宋应星为什么要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金银珠宝置于最后?
答案提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记录详细、实用性强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作者重农和以民为本的思想。
教师指导:《天工开物》的名字来源于两部典籍,“天工,人其代之”出自于《尚书》,现代理解为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开物”是《易经》里的一句话“开物成务”,其指开创万物、开展万物、成就万物。所以“天工开物”意思是人要利用自然,用才智、用技术,然后开发出万事万物。《天工开物》一共是上、中、下十八卷,上篇,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中篇,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造纸的方法。下篇,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麹蘖: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6、问题探究:【家国情怀】结合三位科技巨人的创作经历,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提示:博采众长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实际考察的科学作风,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7、教师指导: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科技成就的不同特点,并说一说其带来的不同影响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世界,重总结和实用;便利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
西方:近代科学兴起重理论和实验;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教师指导: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传统科技注重古代典籍的整理和归纳,重在推陈出新;西方科技则主要通过实验来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