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原版)》测试题带答案
1.《故乡》的作者是()
A.老舍
B.鲁迅
C.冰心
D.茅盾
答案:B
2.小说“我”回故乡的原因是()
A.探亲访友
B.处理家事
C.接母亲去城里
D.躲避战乱
答案:C
3.闰土少年时项戴()
A.银项圈
B.金项链
C.铜铃铛
D.玉坠子
答案:A
4.少年闰土会做的事情有()(多选)
A.雪地捕鸟
B.海边拾贝
C.看瓜刺猹
D.月下刺猫
答案:A,B,C
5.中年闰土见到“我”时,称呼“我”为()
A.迅哥儿
B.老爷
C.先生
D.兄弟
答案:B
6.闰土脸上的变化是()
A.多了些皱纹
B.有了一道伤疤
C.变得黝黑且麻木
D.长满了雀斑
答案:C
7.杨二嫂年轻时被称作()
A.豆腐西施
B.馒头佳人
C.包子美人
D.馄饨娇娥
答案:A
8.二十年后杨二嫂的形象是()(多选)
A.凸颧骨
B.薄嘴唇
C.细脚伶仃
D.卷发蓬松
答案:A,B,C
9.文中提到的“圆规”指的是()
A.一种绘图工具
B.杨二嫂的站姿像圆规
C.闰土的劳动工具
D.村里的小孩玩具
答案:B
10.“我”离开故乡时,心情是()
A.兴奋激动
B.轻松愉快
C.悲哀凄凉
D.愤怒不满
答案:C
11.小说中描写的故乡的景色特点大多是()
A.生机勃勃
B.繁华热闹
C.萧索破败
D.神秘幽静
答案:C
12.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原因是()
A.装饰房间
B.怀念过去
C.迷信神灵
D.准备祭祀祖先
答案:D
13.下列哪句不是描写闰土的语句()
A.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B.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
纹
C.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D.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答案:C
14.杨二嫂认为“我”阔了,来“我”家是为了()
A.叙旧
B.借钱
C.要东西
D.帮忙
答案:C
15.文中提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的用意是()
A.说明路的形成原理
B.表达对开拓者的赞美
C.暗示社会变革需众人努力
D.只是作者的生活感悟
答案:C
16.少年闰土给“我”讲的新鲜事不包括()
A.潮汛来时捉跳鱼儿
B.如何制作风筝
C.看社戏的趣事
D.海边沙地里的贝壳种类
答案:B
17.中年闰土说话时的神态是()
A.神采飞扬
B.欲言又止
C.滔滔不绝
D.眉飞色舞
答案:B
18.小说中多次描写月亮,其作用不包括()
A.营造氛围
B.暗示时间变化
C.象征团圆
D.突出人物的高大形象
答案:D
19.“我”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故乡对比,突出了()
A.时光的流逝
B.人性的丑恶
C.社会的衰败
D.个人的成长
答案:C
20.闰土对“我”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他性格变得孤僻
B.生活的苦难让他自卑
C.“我”地位变高,他敬畏
D.多年未见,生疏了
答案:B
21.闰土的儿子水生像少年闰土一样()(多选)
A.头戴小毡帽
B.有紫色的圆脸
C.颈上套银项圈
D.羞涩怕生
答案:A,B
22.杨二嫂偷走“我”家的东西不包括()
A.狗气杀
B.一副手套
C.几个碗碟
D.母亲的首饰
答案:D
23.下列关于《故乡》写作背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
B.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景象
C.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城乡差距
D.以文革时期为背景,批判社会乱象
答案:A
24.“我”离开故乡时,宏儿和水生约好的事情是小说中的一个情节,但具体约定内
容未直接提及,此题略过。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