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原版)》测试题带答案
1.下列句子中,对《故都的秋》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描绘了南国之秋的景色
B.作者郁达夫认为北国的秋来得淡、来得慢、来得润
C.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
D.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紫黑色为最佳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姿态意境喇叭疏蔬落落
B.混沌嘶叫细腻自然而然
C.岐韵蟋蟀凋谢婀娜多姿
D.颓费萧索特异若隐若现
答案:B
3.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燥,天的颜色显得淡
B.秋蝉的衰弱的啼唱,更是北国的特产
C.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感触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
远、严厉、萧索的感觉来
D.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稀饭之与馍馍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一厢情
愿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真是汗牛充栋
C.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使人感觉落寞
D.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悬梁刺股与秉烛达
旦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对《故都的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南国之秋的喜爱
B.作者认为牵牛花以淡红色为最佳
C.文章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
D.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答案:C
6.下列关于《故都的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
B.作者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C.文章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D.作者认为北国的秋来得浓烈、来得喧嚣、来得欢快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似的(sì)廿四桥(niàn)
B.驯鸽(xùn)混沌(hùn)潜意识(qiǎn)
C.梧桐(wú)平仄(zè)颓废(tuō)
D.歧韵(qí)落蕊(lěi)着衣(zhuó)
答案:A
8.下列对《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
B.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这种感受
C.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也具有这些特点
D.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
答案:C
9.下列句子中,对牵牛花的描写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B.牵牛花在破壁腰中,静对着日光
C.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D.牵牛花在文中是热烈、欢快的象征
答案:D
10.下列对《故都的秋》中枣树的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枣树是南国之秋的特产
B.枣树在秋天结出的果实是酸涩的
C.枣树在文中是北国之秋的象征之一
D.枣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厌恶
答案:C
11.下列句子中,与原文“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秋是名花,也是美酒
B.秋既不是名花,也不是佳肴
C.秋虽不是名花,但胜似美酒
D.秋既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
答案:D
12.下列对《故都的秋》中“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北国之秋特有的声音
B.这种声音使作者感到悲凉
C.这种声音在南方也能听到,但不如北方明显
D.这种声音是生机勃勃的象征
答案:D
13.下列对《故都的秋》中“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
帚的丝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表现了扫街的懒惰
B.这表现了北国之秋的萧瑟
C.这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D.这既表现了北国之秋的细腻,又表现了作者的落寞
答案:D
14.下列句子中,对原文“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
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表明秋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B.这表明只有有感觉的动物才对秋有感触
C.这表明秋具有深沉、幽远等特点
D.这表明人类对秋的感受是普遍的
答案:B
15.下列对《故都的秋》中“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