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青少版)》测试题带答案
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diāo)谢潭柘(zhè)寺一椽(chuán)落蕊(ruǐ)
B.细腻(nì)平平仄(zè)仄椭(tuǒ)圆歧(qí)韵
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sī)叫普陀(tuó)
D.鲈(lú)鱼鲑(xié)珍驯(xùn)鸽譬(pì)如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
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
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
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全文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
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B.杭州西湖边武松墓坟头被撒满玫瑰花瓣的事件引发人们热议,可是有趣的是,
这座引来关注的武松墓并不是《水浒》里的武松。
C.《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
高表现出来以外,也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
D.中美两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表明了两国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决斗理由
,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答案:C
4.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
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
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
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
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
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
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
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
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来得(),来得()。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
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淡、慢、静、清、悲
凉、润)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
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
)不到十足。(看、味、色、赏玩、尝)
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感触、情趣、感觉)
答案:A.淡、慢、静、清、悲凉、润B.味、色、赏玩C.感触、情趣、感觉
6.下列句子中对文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虚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
)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
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
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
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答案:A.无论B.因为翻成C.就也D.尤其才
7.下列对《故都的秋》中两次写到声音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
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
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
乏味了。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