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内古代诗歌复习40首16-17(原卷).docx
文件大小:22.48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4.38千字
文档摘要

16无衣 《诗经》

一、解释重点词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语助词)兴师(),修我戈(gē)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二.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三.赏析

【情感】①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②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③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手法】①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

②设问:第一句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

③夸张:“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

(一)默写

1.《无衣》中,“”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下衣。

4.《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

5.《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

6.有人说《无衣》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三句上,这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7.《无衣》中,“”表明战士们同仇敌忾。

(二)阅读理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2).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17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一、解释重点词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jiǎo)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pǔ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浦上:水边)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péi裴回一作:徘徊。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huán)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追随)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huán)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é,旧时读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