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的文章。今天我们就通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起走近伟人——屈原。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
《屈原列传》司马迁
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并把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和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凸显人物品格的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明确屈原的政治主张及其高洁的品质,理解其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文化传承与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屈原的人生经历作出评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作品简介《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品简介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
史书体例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一部断代体史书:《史记》西汉的司马迁《资治通鉴》北宋的司马光《国语》春秋的左丘明《汉书》东汉的班固
走近屈原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走近屈原“楚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走近屈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走近屈原怀王十六年,张仪由秦至楚,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后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秦楚结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