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第7课 音 乐.pdf
文件大小:1.4 M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5.88千字
文档摘要

课题音乐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歌舞、传统戏曲的发展脉络或主要类型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

深刻体会中国传统音乐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培养对祖国传统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歌舞、传统戏曲的发展脉络或主要类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中国传统音乐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查找关于我国

课前任务传统戏曲的代表作,并进行了解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教师】提出问题:

互动导入中国古代歌舞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中国古代歌舞、传统戏曲、民族器乐的发展脉络或主要类

型的相关知识

一、古代歌舞

歌舞艺术是人们最早创造和运用的表演形式之一,从诞生那天起,歌与舞便相互补充、水乳交融,在共同

的思想内容要求下,逐渐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种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艺术,边歌边舞的艺

术形式。中国的歌舞艺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概

传授新知括地说,中国古代歌舞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乐舞

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在集体劳作的过程中常常用节奏感极强的“劳动号子”来喊口号,这

种劳动号子伴随着劳动而生,是古代歌舞的雏形。《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其中的“劝力之歌”就指劳动号子。

原始氏族时期,音乐形式一般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古乐舞,主要表现的是繁衍生息、祭祀典礼、战

争武功等内容。例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形象地描

述了葛天氏部落边舞边歌的场景。

1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葛天氏的传说”的内容

【学生】阅读、思考、理解

(二)周代的六代乐舞

西周建立了一套严格又烦琐的礼乐制度,古乐舞也由原来的崇拜“图腾”、歌颂祖先转变为宴会和祭祀活

动中的主要活动。六代乐舞是该时期歌舞艺术的代表,它主要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xi2ng)活动,被后世

儒家尊奉为雅乐(古代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活动时所用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的最高典范。

六代乐舞大部分由周代以前各时期的代表性乐舞整理而成,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尧时期的《大

咸》、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代的《大濩(h)》和周代的《大武》。其中,《云门大

卷》《大咸》《大韶》《大夏》称为“文舞”,舞者需左手执龠(yu-,是一种形状像排箫的乐器),右手秉翟

(d!,用野鸡羽毛作装饰的道具);《大濩》和《大武》称为“武舞”,舞者需手里拿着朱干(盾)和玉戚

(斧)。

(三)汉代盘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