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世系辨析
遍观余氏宗谱,对远古世系(北宋前)各有其说。除四川铁改余外,多认同禹裔说。禹裔说从世系传承顺序又有多种说法。主要分为由余派和勾践派。从大禹到由余又有多种版本。由余派主要为长茅良公系(大禹——由余公——余钦——良公——余靖),一般为江西西部、湖南、广东地的宗谱。和萝蔓端(开说)公系(大禹——廷宾公——由余公——瞻公——蝉公——余钦——端公——六派),一般为安徽、江苏、福建、浙江部分。晋国派(大禹——晋文公——由余——余钦),主要在江西西面。勾践派(勾践——无疆——居股——瞻公——蝉公——余钦——端公——六派)主要为浙江淳安、开化。但分析这些家谱,普遍存在这些疑问:?
一、从我看到的余氏宗谱最早署名作序的为横山《临淮余氏宗谱》中万顷公于显德三年(955年)所作的序。余万顷历史上确有其人:五代时睦州人,事钱俶为武林检校,吴越纳土后迁侍御史,改授户部尚书。其他现存所有家谱应该都是在北宋景德年间修编,较早的谱序如《蓝田余氏统宗世谱》中仲烨公的谱序成文时间为宋景德四年(1007)。良公派家谱最早有欧阳修、范仲淹作序,也应该在北宋仁宗年间了。有的宗谱煞有介事说祖上有心,想方设法保留家谱,躲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但可能仅仅是后人的杜撰。无文字记载,单凭先人记忆要列清近百代的世系几乎不可能。现代人不凭家谱,能理清上五代世系就是很难的事了。因此可以说余氏尚没有发现一本家谱是唐代以前的或抄取唐代以前的文字记载。?
二、大多余氏家谱远古世系所列人名,除由余、余齐(齐民)、余钦、余靖等外,虽载是显官达宦,但也无史志可查。各谱各表,有些细细推敲,结合历史,很难自圆其说。?
三、代数多为不一,一般世系为二十七年左右为一世,大禹始到现在已有四千多年,合理应该为一百四十代左右。绍兴《姒氏宗谱》载到清末民初为一百四十一代。而按《蓝田余氏统宗世谱》推算,才一百一十多代。将近为四十年一代。特别是大禹到仁瞻公东渡(公元190年),二千二百多年才五十四世,明显不合情理。?
四、由余为秦穆公时代(公无前621年)的人,当时在中国西部地区,下邳在江苏北部,时属楚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公元前230年,期间为390年。《蓝田余氏统宗世谱》所载,从由余公起到仁瞻公南渡三十二代,世居下邳,好象不大可能。至于从由余公到廷宾公才五代,廷宾公在汉武帝时任中郞将(公元前129年)将近五百年才五代,更是显得不大合理。?
遍观众谱,我倾向于勾践说,其理由为:?
一、勾践说有志可依,《史纪》《吴越春秋》《八闽通志》中对越国、瓯越国、闽越国及其国君皆有记载,其世系代数也比较符合实际。?
二、查到《唐故刑部员外郎会稽余公(余从周)夫人河南方氏合葬墓志铭》:秦昭襄封勾践之后为顾余侯,侯之季子因命受氏。这到也为勾践说提供了佐证。?
三、史记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繇王居股杀余善降武帝,封东成侯,迁其民于江淮间。下邳应在江淮邻近地区,余氏先祖从福建内迁到江淮地区然后再迁徙到下邳应该可以成立。(汉元封元年(前110年)闰月癸卯,武帝以故东粤繇王斩东粤王余善功,封居股为万户,侯于东城。东城侯国属九江郡。东城侯国立国20年,征和三年(前90年),坐立太子举兵谋反罪腰斩,东城侯国除为东城县。东城侯国国都在今安徽定远县藕塘镇故朱马乡下马铺)。?
四、余氏为居股之后还是余善之后:居股杀余善后封为东成侯,东成位于现江西九江。居股不久坐卫太子举兵事,遭腰斩。余善虽举事失败,被居股所杀,但也曾封王称帝,福建锦城百姓也曾建东越王庙纪念。余善史载未曾灭门,其后人也应该随族人迁往江淮一带。族人心目中余善形象应该好于居股,其后人很可能以余善名字首字为姓,亦有劫后余生之味。自无余封于越至无疆败于楚被杀皆称名或字,未用其姓,后人有以大禹本姓姒为姓。历代闽越王《史记》中言为驺姓,驺本意不驯服的马,为秦始皇所赐,颇有污辱之意。秦灭后,岂能以此为姓呢。自无疆兵败之后,后裔分居各地,发现有多姓称为越王之后,除本姓姒外,还有如欧阳、区、顾、梅、骆,说明无疆之后勾践后裔姓氏还在发生分化,余善后人以余为姓很有可能。有谱载为无餘去食为姓,或勾践自称为余都未名有牵强附会之嫌。余善后人迁江淮后,鉴于当时的情况,只属编户,汉制迁民不能离开迁籍,能生存繁衍已属不易,断不可能受到封赏和重用了,需要经过多代人的努力,才可能会有达士显宦,因此余姓可能始自汉朝,自汉至南北朝将近五百年未见有余氏记载,亦有可能。?
五、余姓史书上最早人物记载为南北朝南朝宋晋陵(今常州)人余齐民,为一县之书吏,只是以孝而见之于史书。为显宦者为唐朝余钦(唐朝开元年间十八学士之一),五代余万顷。因此余氏真正作为姓氏不会很早。余氏是从北宋余靖公起才成为望族,余氏人物才屡见史册。?
六、从蓝田余氏统宗世谱和淳安系列余氏宗谱来分析,应该是蓝田成谱早,淳安谱是感觉蓝田谱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