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的《摇篮歌》营造出一种舒缓轻盈的甜美温馨意境〔316〕
一、朱湘为现代著名诗人
朱湘〔1904—1933〕,安徽太湖人,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甄选的28位现代著名诗人之一。
朱湘
朱湘出身仕宦世家,父亲朱延熙为翰林学士,官至二品,母亲为张之洞侄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礼。他生于父亲任所湖南沅陵,故取名为湘,字子沅。兄弟姐妹11人,他为老小,可他3岁丧母,随父回原籍后,11岁时,又不幸丧父,他便依附大哥,到南京读书。他少丧双亲,自小孤独,大哥年长古板,又为官在外,难以亲近,他就一心埋头读写。
他家学渊源,天资出众,自幼好读,7岁能文,1919年,15岁考入清华大学,并爱上写诗,几近痴迷,1922年,发表新诗在《小说月报》,为校园诗人,名列“清华四子”,加入文学研究会。
15岁朱湘(漫画)
1923年冬,离毕业留学仅差半年,他突然被学校开除,因学校考勤严格,早餐时要点名,而他心怀不满,故意缺勤27次,记了大过3次。
他失去学籍后,一边结婚生子,一边写诗。后来,清华校长曹云祥听说他“绝顶聪明”,又召回他,再读了一年。
1925年出版诗集《夏天》,风格纤细,追求格律。这年底,他又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编辑,成为新月派代表诗人之一。
这期间,他写的《摇篮歌》、《采莲曲》,节奏舒缓,优美动听,广为传诵,甚得好评,与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齐名;长诗《王娇》则别具一格,兼融古代词曲和民间弹词长处,为我国早期优秀长篇叙事诗。
清华大学
1927至29年,他公费赴美留学,先后就读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英国文学系。可他学业未完,便提前回国,就任安徽大学教授,任“英文文学系”主任,月薪300大洋。他这时的创作,受西诗影响,多为十四行式,后来辑为《石门集》。
1932年夏,安大校方改系名为“英文学系”,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侧重点却从文学改为语言学,从审美改为实用了,他说“不出卖自己”,竟愤然辞职离去。
他清高敏感,又个性偏狭,失去如此高薪高职后,也就从此失业了,只好辗转于北京、上海、长沙、杭州等地,四处求职,却又四处碰壁,无可奈何,仅靠卖诗为生。到了1933年12月5日,终因窘迫,愤懑失望,他从上海去南京的客轮上,在深夜将近采石矶时,一面饮酒,一面吟诗,便纵身跳江,自沉于水,天才诗人,年仅29岁!
朱湘死后,鲁迅称他为“中国的济慈”,而约翰·济慈可是19世纪英国的大诗人,与雪莱、拜伦齐名,为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25岁病逝。
在清华读书
二、《摇篮歌》原诗
《摇篮歌》是一首儿歌,为母亲哄宝宝入睡的摇篮曲,表达的是极其细腻温馨的母爱。全诗为: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听蜜蜂在屋子外哼:
睡呀,
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天上瞧不见一颗星星,
地上瞧不见一盏红灯,
什么声音也都听不到,
只有蚯蚓在天井里吟:
睡呀,
宝宝,
蚯蚓都停了声。/
一片片白云天空上行,
像是些小船飘过湖心,
一刻儿起,一刻儿又沉,
摇着船舱里安卧的人:
睡呀,
宝宝,
你去跟那些云。/
不怕它北风树枝上鸣,
放下窗子来关起房门;
不怕它结冰十分寒冷,
炭火生在那白铜的盆:
睡呀,
宝宝,
挨着炭火的温。/
摇篮歌
三、《摇篮歌》意境温馨,极具绘画之美
这首《摇篮歌》,写于1925年12月,其时诗人21岁,收录在《草莽集》中。这是诗人的第二本诗集,评论家认为,它的出版是诗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诗人自己也深为珍爱,他说“这于作者自己,好像头一胎的儿子对于一个产妇,当然是一种欣悦。”
这首诗节律舒缓,音韵和谐,诗行错落,意象清新,意境优美温馨,给人以阅读与聆听的双重美感。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是这样来构思与选材的——
这位慈爱的母亲,安置好宝宝,要哄宝宝入睡了,这时,她轻轻地摇?起摇篮,出于母爱,会不自觉地捡起身边的事物,即物起兴,托物寄情,信口编歌,于是,伴随着摇篮?动的节奏,一曲摇篮歌便编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春天她唱蜜蜂、夏天她唱蚯蚓、秋天她唱白云、冬天她唱炭火,一个季节她唱一物,都是宝宝能够认知的意象,再复合相关事物,创造四个互不关联,然而,却同为一种清新活泼、轻柔美好的画面,并通过副歌的引导,来传递她温馨的亲情,细腻的慈爱:
春天日迟迟,温风拂人面,花香醉人心,蜜蜂儿轻轻飞,陪伴宝宝来睡眠;
天上无星星,家家熄了灯,万籁俱无声,天井里的蚯蚓,也停止了歌吟;
片片白云儿,好似船航行,时起又时沉,摇?着船舱里人,宝宝去跟那些云;
北风吹树鸣,闭窗又关门,炭火燃烧在铜盆,宝宝挨着火的温,不怕结冰天气冷。
就是这样,诗人借助母亲之口,创作了这首摇篮歌,选材典型,意象亲和,意境甜美,画面温馨,极具格律新诗意境上的绘画之美。
留美归来
四、《摇篮歌》还具新诗的形式和音韵之美
这首《摇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