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期中试卷2504答案.doc
文件大小:20.2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4.33千字
文档摘要

余姚中学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检测高一语文学科试卷答案

1、C解析:A项错误,《锁麟囊》是京剧而非话剧;B项“程派在京剧中最能保持‘味儿’”材料未提及,仅强调张火丁对技艺的执着传承;C项正确,材料一明确提到《朝阳沟》因家国情怀感动观众;D项“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无依据,陈澄的建议是为了推广戏曲传承,而非淮剧濒危。

B解析:材料一仅提到舞台艺术因“现场性”和“可反复打磨”具有天然优势,但未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优劣,“更优于”属过度推断。

B解析: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经典需经时间打磨、适应时代审美。B项《天下第一楼》经多年打磨成为经典,直接体现这一观点;A项强调影视化改编,C项为新创剧目,D项为未完成作品,均不契合材料一“经典形成过程”的论述重点。

4、答案示例:

①?具体印证观点:如列举《锁麟囊》《宝莲灯》等剧目,说明经典需技艺传承与生活温度;

②?增强说服力:通过张大丁、陈澄等实例,使“技艺守护”“文化扎根”等抽象概念具象化;

③?丰富论述层次:不同剧种案例兼顾艺术高度、文化深度、生活温度,全面支撑“经典永不过时”的主旨;

④?贴近读者认知:选用大众熟知的经典剧目(如《梁祝》),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5、答案要点:

①?打磨经典:提升作品艺术高度,融合时代审美(如结合微调、小碎步创新);

②?扎根文化:挖掘人性深度与家国情怀(如《朝阳沟》的家国精神);

③?贴近生活:反映百姓心声,增强现实温度(如《宝莲灯》对真情的讴歌);

④?推广普及:通过戏曲进校园、讲座演出等方式扩大受众(如淮剧进高校);

⑤?培养传承:从青少年抓起,建立后备力量(如幼儿园淮剧班、大学生剧社)。

评分参考:第4题需结合材料一举例论证的作用,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第5题需综合两则材料,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答案】6.C7.B

8.①加剧悲剧氛围:通过冷漠、嘲讽的态度,直接加深鸣凤的绝望,推动其走向死亡,强化悲剧性。

②揭示人性异化:同为仆人却对鸣凤缺乏同情,暗示封建制度扭曲人性,导致底层群体间的对立与冷漠。

③增强戏剧冲突:其尖锐的台词与鸣凤的哀恸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个体与环境的矛盾,深化主题表达。

其它答案:

①情节推动者:通过老更夫与鸣凤的对话,直接推动鸣凤走向死亡的结局(如“不拉,死了好”彻底断绝其求生希望);

②?社会批判的象征:其“疯癫”语言(“小娼妇”“丫头没有好的”)代表封建伦理对底层女性的污名化与压迫;

③?人性冷漠的镜子:老更夫的麻木与冷酷,折射出封建制度下底层民众的愚昧与道德扭曲。

9.①展开情节的方式:

小说通过叙述来交代鸣凤和觉慧见面的过程,如“鸣凤看见他不抬头,便走到桌子旁边胆怯地但也温柔地叫了一声:‘三少爷。’”;

剧本直接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如“您不能出来一会儿?”“不,现在不成了,我要赶着写东西了”“明天吧,都留着明天吧”。

②表现心理的方法:

小说可以用叙述性语句直接呈现人物心理(借助叙述者全知视角多维度刻画人物),如“她不能甘心情愿地走到毁灭的路上去”;

剧本通过人物台词和语气表现人物心理,如“(苦求)听我说一两句话吧”“(轻声,哀哀地)我不是来搅你,我就想再看你一眼!”“(冤痛)不来了,这次走了,真走了”突出鸣凤的求援与抗争失败后的绝望。

补充答案(第9题):时空处理的差异:小说:可自由切换时空,穿插回忆与心理(如文本一插叙鸣凤“一生的最后一天”的绝望心理);戏剧:需在固定场景中集中呈现冲突(如文本二始终聚焦觉慧窗前与花园,通过紧凑对话推动情节)。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答案】10.DEG

11.C12.B

13.(1)如果按照司马光的说法,国家一切教育训练的事业都可以不做了,为什么只说保甲呢?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14.①驳论点:司马光认为“中国之民,虽教之以武事,亦无所用”,梁启超通过归谬法,对其观点的合理性进行了反驳。②驳论证:司马光以保甲法“事既草创,调发无法,比户骚扰”来否定保甲法,梁启超认为其无视变法成效而“追罪往昔”,对其论证的逻辑性进行了反驳。③驳论据:司马光以“耆老不识兵革,见有戎服执兵者,叹息以为不祥”来证明保甲法的不合理,梁启超认为国家政策不能取决于部分见识短浅的老人,对其论据的有效性进行了反驳。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如”,按照;“举”,发起、兴起(做);“宁”,为什么;各一分,句义1分。

(2)“不为怨者故”;“度”;“是”;判断句各一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时任陈州知州的司马光上疏要求停止实行保甲法,他写道:自从唐朝开元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