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我国对SA8000标准的实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500字.docx
文件大小:20.03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9
总字数:约4.49千字
文档摘要

我国对SA8000标准的实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现状

1.1.1对SA8000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态度

(1)持支持态度的观点

Rasche(2010)认为SA8000这一标准的作用并不是多余的,因为它作为一种软法律,可以加强全球供应链中更好的工作条件。

Larsson(2014)指出,中国纺织服装业必须采取社会责任的措施,因为国际社会和客户的期望使它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国和欧盟等西方国家依靠经济话语权,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重新制定了劳工标准,同时授权国际企业监控、制裁违反这些标准的公司和工厂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FedericaMurmura、LauraBravi和FedericaPalazzi(2017)提出SA8000标准可以用作在社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上评估组织绩效的工具,了解其相关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

Ikram(2020)认为SA8000认证从根本上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并带来了许多其他好处,SA8000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有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体现出SA8000标准和GRG模式呈上升的趋势。这种积极的关系表明,发展中国家正在使用SA8000标准认证走向可持续发展。

(2)持保守态度的观点

JosepLlach、Marimon和Almeida(2015)认为,SA8000在先锋行业和先锋国家处于扩张状态,在不久的将来,至少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预计会更加明显,SA8000的新用户预计会大幅增长。这种情况可以为公司解决人权组织的投诉和消费者对这些国家劳动法规和工作条件的担忧提供机制。此外,SA8000标准可能面临着挑战。首先,SA8000标准需要更加灵活,以适应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其次,目前的SA8000标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起点,但在其实际有效性方面,监控是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公司供应链中工作场所条件的第三方监控。再者,我们还需要增加与利益攸关方的对话。根据以前的研究可以发现,SA8000框架主要被大公司采用,所以还需要大力吸引发展中国家更多的中小企业。

GuidoOrzes、FuJia和MarcoSartor等人(2017)发现SA8000认证对劳动生产率和销售业绩有积极影响,但对盈利能力没有影响。

1.2国内现状

1.1.1对SA8000标准在中国实施的态度

(1)持支持态度的观点

国内学者王小霞(2011)认为,国内公司要对照劳工标准优化用工环境,通过培训员工,使之增强国际市场适应能力,进而稳固本公司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而刁宇凡和谭凌波(2013)两位学者则提出,由于目前世界经济仍未完全走出困境,要想打破欧美设置的贸易壁垒,中国的纺织品产业应当遵SA8000标准,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致力于优化服装产业的工作环境,全力改善员工的合法权益。

也有学者提出我国的第二产业要迅速适应SA8000标准。比如郑琼(2013)提出要在制度上、员工福利上、工作环境上下功夫,给予员工基本的尊重和足够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觉得劳工标准问题可以作为贸易协定谈判的一项主要内容。比如孙志阳(2014)提出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应当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偏见,开诚布公的探讨如何把劳工标准条款纳入到TPP、TTIP等区域自贸协定的谈判议程之中。

李雪、余升国和吴梦婷(2017)等人发现,SA8000标准认证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不明显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明显的正面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

(2)持否定态度的观点

也有部分学者对SA8000标准不以为然。比如国内的杨鹏(2011)、李贤祥(2016)等人认为这不过是欧美国家为了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竞争力而耍的一种手段,其实和贸易保护关系不大。因合理的为劳工标准应当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否则就只是单纯的贸易壁垒。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SA8000标准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比如王丹(2017)认为假如盲目推行这一标准,就有可能阻碍我国正常的贸易出口,削弱或上海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出口规模的下降。

胥懿容、王丽力(2017)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和玩具等)具有突出的优势,其竞争优势来自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SA8000标准正是发达国家以道德为手段,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盈利,来保护其国内市场。

刁宇凡,徐思明(2021)指出劳动成本、认证成本等危害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他们使用2008~2018年中国纺织业贸易出口数据构建了贸易引力模型,证明了SA8000标准的传播对中国纺织业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显示了蓝色贸易的壁垒性。

(3)持中立态度

栾晓梅(2021)在一文中,通过建立劳工标准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劳工标准的实施对企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