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小城》课后反思
灵源街道灵水中心小学吴丹萍
我今天执教的《海滨小城》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祖国山河”,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所以在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时,除了要认识“凰、亚”等9个生字,会写“亚、夏、初夏、整洁”等9个生字词,重点是要能找出第4-6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然后摘抄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具体表现如下:
扶放结合,落实要素
课后第二题是:“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这道题是落实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好抓手。教学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4-6自然段,圈画出所描写的地方并交流,再引导学生发现都是围绕第一话来写的,从而理解段落大意。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结合“交流平台”的方法总结,先让学生回忆《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通过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再找出本段的关键句写的是树多,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理解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得热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关键句到关键词,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做到“多思”、“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迁移练习,读写结合
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学生品读了广东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积累了优美词句,学会了“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出示学生所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地方,围绕关键句来写出这个地方的“美”,相对之前毫无方向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会更加有条理,更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觉得整堂课虽然注重学法的指导,但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缺乏美读的指导,我觉得比较遗憾。另外,在上法上可能比较偏向于中规中矩,没有多少创新亮点,这也是我一直想要突破却还未能突破的一个点。还想多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