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实践:制作简易活塞式抽水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地位
本实践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的拓展内容,属于跨学科实践板块。?
知识关联:结合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及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学科融合:整合物理、工程技术(STEM)及劳动教育,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课标要求:通过设计与制作活动,体验工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价值
通过动手制作,深化对气压差、阀门控制等物理原理的理解。
培养工程思维(设计—制作—测试—改进)、团队协作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已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及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但对实际应用缺乏直观体验。
对简单机械(如活塞)有初步认知,但未接触过流体控制装置。
2.能力特点
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工具使用(如钻孔、密封)缺乏经验。
对工程实践兴趣浓厚,但设计思维和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需引导。
3.学习难点
理解活塞运动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制作中确保装置的气密性及阀门协调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气压差驱动水流)。
能利用常见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抽水机模型,实现抽水功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问题分析—设计—制作—测试—改进”的工程实践流程。
通过实验观察气压变化对水流的影响,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面对失败、持续改进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活塞运动与气压差的关系)。
制作中的气密性设计与阀门控制。
难点:?
调试装置使进出水阀门协调工作。
用物理原理解释抽水过程中的现象。
五、教学准备
1.材料工具
材料:塑料瓶(2个)、橡胶软管、单向阀门(或自制橡皮膜阀门)、热熔胶枪、剪刀、吸管、密封胶带、水盆。
辅助工具:钻孔器、尺子、马克笔。
2.多媒体资源
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动画、实物结构分解图。
制作方法示范视频。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情境创设:?
展示农田灌溉或家庭抽水的场景,提出问题:“如何从低处的水塘中抽水到高处?”
头脑风暴:?
学生讨论抽水方法,引出活塞式抽水机的简易模型制作任务。
2.原理学习与设计
(1)原理讲解
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工作过程:
活塞上提:出水阀门关闭,进水阀门打开,水进入泵体。
活塞下压:进水阀门关闭,出水阀门打开,水被压出。
关键点:气压差驱动水流,单向阀门控制水流方向。
(2)分组设计
提供材料清单,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绘制草图,明确:
活塞与泵体的连接方式。
进水阀与出水阀的位置及材料选择(如橡皮膜、吸管挡片)。
3.制作与调试
(1)制作步骤示范
教师示范关键操作:
①在塑料瓶底部钻孔,安装进水阀(用吸管和橡皮膜自制单向阀)。
②将注射器活塞作为泵体,与另一塑料瓶连接作为储水罐。
③用橡胶管连接各部分,确保接口密封(热熔胶固定)。
(2)分组实践
学生按设计图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
气密性检查:活塞运动时观察是否漏气。
阀门测试:按压活塞时进水阀关闭、出水阀打开。
(3)功能测试与改进
将装置放入水盆,操作活塞抽水,记录问题:
若不出水:检查阀门方向、气密性或活塞阻力。
若水流断续:调整阀门灵敏度或管道倾斜角度。
4.成果展示与总结
小组汇报:
每组展示作品并演示抽水效果,解释改进过程(如如何解决漏水问题)。
原理总结:?
结合学生实验现象,归纳抽水机的物理原理:
活塞运动改变泵内气压,形成气压差驱动水流。
单向阀门确保水流方向固定。
跨学科延伸:?
联系农业灌溉、家庭水泵等实际应用,讨论工程设计需平衡成本、效率与可靠性。
5.作业与拓展
基础作业:撰写实践报告,包括设计图、制作步骤、问题与改进方法。
实践作业:优化抽水机模型,尝试提高抽水高度或流量。
拓展探究(选做):研究离心式水泵与活塞式水泵的优缺点。
七、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
设计图的合理性与创新性。
团队分工协作效率。
2.成果性评价
抽水机功能实现情况(抽水高度、连续性)。
实验报告的逻辑性与反思深度。
八、教学反思
成功点:?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气压差的应用,部分小组创新使用饮料瓶盖改进阀门。
跨学科设计激发工程兴趣,部分学生提出结合太阳能驱动活塞的设想。
改进点:?
提供更多阀门材料选项(如3D打印件),提升装置可靠性。
增加气压传感器测量泵内气压变化,增强数据支撑。
设计特色:
真问题驱动:从实际需求出发,体现“做中学”理念。
低成本创新:利用生活废弃物制作,渗透环保意识。
失败即学习:鼓励在调试中发现问题,培养坚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