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动物的庇护所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第一课初步感受到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课将对这种联系的学习聚焦在学生熟知的一个个动物与它们生活的家(庇护所)。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观看视频,认识野生动物的家。知道大自然不仅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种材料,深入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记录表,到校园里、池塘边、大树下寻访动物的家,使学生理解动物把家安在那里的原因与该地的温度、水分、食物来源等情况有关,然后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推测动物是否一直待在家里。
第三部分,观察并研究几种鸟巢,通过给鸟儿建巢,体验鸟巢是怎样满足鸟儿的需求的,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2.学习者分析
在上一学期,四年级学生开展了关于鸟类的探究活动,围绕给鸟儿建造庇护所这一主题十分感兴趣,通过此项目式学习也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但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学生对生活中的鸟巢了解得不够全面,不同的鸟类鸟巢具有不同特点。巢的形状、洞口的大小,选用的材料等都有不同,但同时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保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比较牢固等。因此,在这一主题前阶段,让学生对鸟巢进行深入地调查和了解,为搭建鸟巢做好知识储备。本课意在让学生能够画出鸟巢草图,并能够结合鸟类的一些特征选择一些合适的材料来搭建鸟巢,使学生在设计制作鸟巢中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科学思维: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探究实践: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态度责任: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难点: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表现程度
自评
互评
师评
☆☆☆
☆☆
☆
观察动物的家
能认识到大自然给动植物生存提供的条件
能
基本能
不能
寻访动物的家
能理解动物安家在那的原因
能
基本能
不能
搭建小鸟的家
能体验到鸟巢的作用
能
基本能
不能
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哪些帮助?
2.和人类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家。PPT展示各种动物的家图片。
这些动物的家建在哪?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3.洞、窝、穴和巢都是动物的家。你还见过哪些野生动物的家?
4.不同动物的家,它们的形状、位置、所用材料为什么不同?
5.动物建造庇护所离不开非生物,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小结:动物与非生物的关系十分密切。
学生活动1
①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
②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1)松鼠的洞
位置:树木主干的松软处
材料:树木
作用:树木主干的松软处
(2)燕子的窝
位置:农家屋檐下
材料:泥、草茎、唾液、杂草、羽毛、
破布、青蒿叶
作用:遮风挡雨繁殖后代
(3)黄鳝的穴
位置:稻田、小溪、池塘
材料:淤泥
作用:生存和冬眠
(4)黄蜂的巢
位置:峭壁、树上
材料:蜂蜡
作用:蜂王产卵、储存蜂蜜、养育幼虫
①狗熊的家在山上的树洞或石洞里;
②蛇的家在泥土洞里;
③野兔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的灌木丛中;
④野鸭常在堤岸附近的洞穴、大树的树杈间、倒木下的凹陷处筑巢;
⑤麻雀一般在屋檐下、管道处、空调外机、外接线盒上筑巢;
⑥蚂蚁的家在土壤巢穴里
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泥、唾液、杂草、羽毛、破布、青蒿叶、淤泥、蜂蜡等都是非生物。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家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本活动首先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家的交流,接着以四个小动物的家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小动物的家的样子和周围环境等,发现大自然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种材料。
环节二:寻访动物的家
教师活动2
1.如要寻访动物家,我们应该到哪去寻访?
2.寻访动物的家,需要设计一张寻访调查记录表。记录表中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教师出示案例:
3.到校园里、池塘边、大树下寻访动物的家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你寻访到哪些动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