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
2、学习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相关文化常识及文言知识,学习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展示图片,提问:谁知道图中的人物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明确:廉颇、蔺相如。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军,因不满蔺相如的地位高于自己,曾
扬言要羞辱蔺相如。然而,蔺相如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这一行为感动了廉颇。
最终,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二人因此成为刎颈之交。
二、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
历史。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气
2、故事背景
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力
图吞并六国。公元前283年,秦军正全力进攻楚国,一时攻不下,赵国身很强大,秦国不敢
轻举妄动,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赵依仗廉颇、蔺相如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
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
强秦抗争的故事。
3、梳理字音字形
三、赏析内容
1、明确写作顺序,概括段落内容
时间顺序
1-2段:廉蔺简介、3-13段:完壁归赵、14-16段:海池之会、17-21段:负荆请罪
2、廉蔺简介:梳理字词、译文
思考: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廉颇身份尊贵,蔺相如身份卑微,作用是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廉颇不满蔺
相如的职位高于自己埋下伏笔。
3、完壁归赵:梳理字词、译文
(1)摆在赵国君臣面前的是怎样的难题?明确:一难强秦索璧、二难失璧无城、三难无
人出使
(2)第三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何用意?明确:交代故事缘起,反映出秦强赵弱的现
实。为相如出场作铺垫,烘托相如胆识。
(3)缪贤推荐相如时,提到他智勇双全,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侧面
烘托,以缪贤之口侧面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4)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人。
从蔺相如所提的对策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蔺相如的分析入情入理,显示出
与众不同的高见(“有智谋”),蔺相如勇挑重担(“其人勇士”),与赵王及群臣的谋而不决形
成鲜明对比。
(5)补充和氏壁的文化内涵
(6)秦王是否有意偿赵城?蔺相如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无意。秦国不合礼数,章台
非会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一一以城换壁,秦并未占便
宜,谈不上胜利,用不着欢呼;秦王表现出对赵使者的轻慢无礼,不尊重外臣。
(7)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做?明确:设计智取一一“壁有瑕,请指示
王”;说理斗争一一“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誓死捍卫一一“怒发上冲冠/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
(8)考虑到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用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
行九宾礼,私下派人把壁送回赵国。
(9)归壁于赵后,蔺相如是怎样对秦王交代的?明确: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
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归赵;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
壁来;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镀”;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
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有理、有利、有节
(10)蔺相如出使结果如何?明确:“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两国僵持,进
入对立状态,为“海池之会”伏笔。
4、海池之会:梳理字词、译文
(1)面对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怎样用他的胆识与之针锋相对的?
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