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微生物模拟考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
1.化脓性炎症,其脓汁黏稠、病灶局限,这是由于病菌产生了
A、玻璃质酸酶
B、血浆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E、葡激酶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血浆凝固酶能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浆发生凝固,因而化脓性炎症时脓汁黏稠,病灶局限。玻璃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病菌易于在组织中扩散;耐热核酸酶可降解DNA,利于病菌扩散;链道酶能分解脓液中的DNA,使脓液变稀,有利于病菌扩散;葡激酶可激活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溶解纤维蛋白,不利于病灶局限。
2.斑疹伤寒的主要感染途径是
A、性接触
B、呼吸道
C、消化道
D、蚊叮咬
E、虱或蚤叮咬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斑疹伤寒主要通过人虱或鼠蚤为传播媒介,经虱或蚤叮咬而感染。消化道、呼吸道、蚊叮咬、性接触一般不是斑疹伤寒的主要感染途径。
3.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过程是
A、吸附、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B、特异性结合、脱壳、复制、装配及释放
C、吸附、结合、穿人、生物合成、装配及释放
D、结合、复制、装配及释放
E、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过程依次是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4.下列哪种细菌在培养时能产生“汹涌发酵”现象
A、产气荚膜梭菌
B、破伤风梭菌
C、产黑色素类杆菌
D、脆弱类杆菌
E、肉毒梭菌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出现“汹涌发酵”现象。
5.判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试验是
A、甘露醇发酵
B、耐热DNA
C、明胶液化
D、触酶试验
E、蔗糖发酵试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致病性葡萄球菌能产生耐热核酸酶,可分解DNA,此为判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试验之一。甘露醇发酵、明胶液化、触酶试验、蔗糖发酵试验等虽也是葡萄球菌的相关试验,但不是判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试验。
6.麻疹最有效的预防途径是
A、注射患儿恢复期血清
B、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C、大量注射抗生素
D、注射丙种球蛋白
E、注射干扰素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麻疹最有效的预防途径。
7.灭活是指使病毒失去
A、感染性
B、红细胞吸附性
C、自身复制繁殖的能力
D、细胞融合性
E、红细胞凝集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病毒灭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死病毒、细菌等,破坏其感染性,使病毒失去感染性,从而不再能感染宿主细胞引发疾病。
8.抗原性不稳定的病毒是
A、麻疹病毒
B、腮腺炎病毒
C、风疹病毒
D、流感病毒
E、乙脑病毒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极易发生变异,主要是HA和NA的变异,这使得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不稳定。而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乙脑病毒相对来说抗原性较为稳定。
9.乙型肝炎病毒
A、具有逆转录活性DNA聚合酶
B、DNA聚合酶
C、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D、逆转录酶
E、溶菌酶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逆转录活性DNA聚合酶,该酶以病毒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病毒DNA。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复制过程较为特殊,具有逆转录活性的DNA聚合酶在病毒复制中起关键作用。
10.常出现迁徙生长现象的细菌为
A、伤寒沙门菌
B、普通变形杆菌
C、肺炎克雷伯菌
D、宋内志贺菌
E、大肠埃希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普通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形的层层波状菌苔,这种现象称为迁徙生长现象。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宋内志贺菌、肺炎克雷伯菌一般不会出现迁徙生长现象。
11.痰标本经抗酸染色找到结核分枝杆菌,报告为“++”的细菌数量为
A、每个油镜视野1~9个
B、每100个油镜视野10~100个
C、每100个油镜视野1~9个
D、每5个油镜视野1~9个
E、每10个油镜视野1~9个
正确答案:E
12.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布鲁杆菌三者的共同特点是
A、大多经皮肤感染
B、人畜共患
C、有芽胞
D、革兰染色阴性
E、经昆虫媒介感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鼠疫耶尔森菌、炭疽芽胞杆菌、布鲁杆菌三者均可引起人畜共患疾病。
1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点是
A、外毒素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
B、不引起泌尿生殖器感染
C、腹泻可由两种肠毒素引起
D、只引起肠道感染
E、不引起败血症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大肠埃希菌致病性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致病因素引起各种炎症(如胆囊炎、泌尿系感染、肺炎、新生儿脑膜炎、伤口感染、菌血症及腹泻等)。
14.挑取痰液中的黄色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