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版最新防溺水安全ppt课件完整版.pptx
文件大小:2.61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2.44千字
文档摘要

安全第一珍爱生命汇报者:某某同学

目录contentsPart1触目惊心的事故Part2防溺水倡议书Part3防溺水安全常识Part4防溺水的重要性

触目惊心的事故Part1第一部分

溺水事故一2024年6月13日,山东济南市,一名17岁少年租赁桨板在公园湖中玩耍时,不幸溺水身亡……父母尽可能拿出时间陪伴孩子,特别是陪孩子一起活动、运动,在共同活动中增进亲情关系,同时也能防范安全风险。

溺水事故二2023年7月10日晚,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江边,一名4岁女孩套着游泳圈由家长陪同在水里玩耍。女孩意外随着游泳圈漂远,孩子父亲去救时体力不支,呼救后失联。孩子父亲于11日被发现,不幸溺亡。

溺水事故三2023年7月5日下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李某旺、柴某某、李某富(三人系同乡关系)一起到山塘玩耍,后李某富不慎落入深水区,其余两人施救未果,相继溺水。

溺水事故四2023年7月5日晚上,湖北安陆市一大坝下游正在泄洪,大量市民站在岸边围观和玩耍。此时,一名儿童突然掉进水中,旁边已经站在水中的一名男子尝试营救未果,孩子随后被水冲走。落水儿童6日早上被打捞上岸时已无生命体征。安陆市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发时并非突然开闸放水,大坝附近此前有防护栏和安全提示标志,目前周边已增强了防护措施。

防溺水倡议书Part2第二部分

创新安全管理措施学校与所在街道建立假期安全工作对接制度,就假期学生安全工作要求和各方职责进行沟通对接,教育家长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落实监管责任,减少孩子因缺乏家长看护而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平时要教育学生掌握不慎落水的自护自救方法,严禁学生下水救落水者。严格执行学校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形成有效的防溺水工作机制。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在学生当中形成互相监督,及时反馈的.信息通道,如发现有玩水的同学要及时制止,立即向学校报告。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学校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让人人将安全工作记在心上,讲在口头上,抓在手头上,落在行动上。

儿童溺水后的正确施救方法倒出呼吸道内积水: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人工呼吸: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万一溺水如何自救1.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2.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3.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呼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防溺水安全常识Part3第三部分

预防溺水的关键措施首先,要强化安全教育,学校应将防溺水纳入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让学生深知溺水危害,如播放真实溺水事故视频,震撼学生心灵。家长也要时刻提醒孩子远离危险水域。其次,加强水域管理至关重要,在野外河流、水库、池塘周边设置坚固防护围栏,安装警示标识,定期巡逻,及时劝阻危险行为。

识别危险水域特征野外河流暗藏暗流与漩涡,表面看似平静,水下却暗流涌动,游泳者一旦被卷入,很难挣脱。水库深度变化大,水温分层明显,从温暖表层进入低温深层,身体易抽筋,且水底多有尖锐石头、树枝,易受伤。池塘底部多为淤泥,脚陷入后越挣扎陷得越深。废弃矿坑积水区不仅水深不明,周边还缺乏防护设施。学生们务必认清这些危险特性,坚决远离此类水域,保障自身安全。

溺水时的自救方法当不幸溺水,保持冷静是自救的关键。不要惊慌挣扎,因为慌乱会加速下沉。若附近有漂浮物,如木板、树枝,应迅速抓取,借助其浮力保持漂浮。若没有漂浮物,可尝试仰漂,放松身体,头部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用嘴吸气、鼻子呼气,保持呼吸平稳。同时,观察周围环境,寻找可攀爬的物体或大声呼救,引起他人注意。在等待救援过程中,要节省体力,保持耐心,坚持到救援到来。

正确救援溺水者的方法发现有人溺水,切不可盲目下水救援。应先大声呼救,吸引更多人帮忙。若现场有救生圈、长竹竿、绳索等,迅速抛向溺水者,让其抓住,再慢慢拉回岸边。若必须下水救援,要从溺水者背后靠近,避免被其抱住。接近后,一手托住溺水者下巴,使其头部后仰,保持呼吸顺畅,另一手划水,将其带至岸边。上岸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根据情况进行急救,如清除口鼻异物、实施心肺复苏等。

防溺水的重要性Part4第四部分

降低意外伤亡风险溺水是意外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因各种原因靠近水域,如钓鱼、散步、游玩等。如果缺乏防溺水意识和知识,很容易发生意外。通过加强防溺水宣传和教育,让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了解潜在的溺水风险,掌握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意外溺水伤亡的风险,使人们在参与水边活动时更加安全。

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开展防溺水工作,能广泛传播安全知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