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2/NUMPAGES2
专题03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文化常识是期末考试的重点,主要考查学生识记与基本篇目相关的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知识、文化常识、文体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复习时,需要牢记课本出现的作者信息、文学文化常识、文体知识。
期末考试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往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选择“正确”或“错误”的一项。考查基本篇目的作者信息、课文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例1以下关于作品与文体对应正确且都属于古代文学范畴的一组是()
A.《琵琶行》——七言律诗,《六国论》——政论文
B.《长亭送别》——元杂剧,《过秦论》——史论
C.《边城(节选)》——现代小说,《〈水经注〉序》——地理著作序文
D.《阳燧照物》——笔记小说,《五代伶官传序》——传记文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琵琶行》是古体诗,并非七言律诗;C选项《边城(节选)》属于现代文学作品,不符合“都属于古代文学范畴”的要求;D选项《阳燧照物》是笔记小品,不是笔记小说,《五代伶官传序》是史论文,不是传记文。B选项中《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片段,《过秦论》是典型的史论,二者均属于古代文学,所以选B。
例2下列关于作者及其文学主张对应错误的是()
A.郭沫若——主张诗歌创作要“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创作《炉中煤》。
B.闻一多——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创作《红烛》。
C.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著有《五代伶官传序》。
D.苏洵——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六国论》。
【答案】D
【详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的主张,苏洵的《六国论》是借古讽今探讨六国灭亡原因的政论文,D选项对应错误。A、B、C选项中作者与其文学主张及代表作品的对应均正确。
例3以下作品中都运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是()
A.《过秦论》《六国论》《五代伶官传序》
B.《琵琶行》《长亭送别》《边城(节选)》
C.《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可爱的中国》《炉中煤》
D.《〈水经注〉序》《稻》《阳燧照物》
【答案】A
【解析】《过秦论》通过总结秦朝灭亡原因,警示当时统治者;《六国论》借六国破灭探讨北宋面临的政治问题;《五代伶官传序》借后唐庄宗的兴衰史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教训,这三篇都运用了借古讽今手法。B选项中《琵琶行》是叙事抒情诗,《长亭送别》是爱情题材杂剧,《边城(节选)》展现湘西风情,均无借古讽今;C选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哲学著作,《可爱的中国》表达爱国信念,《炉中煤》抒发爱国情感,都没有借古讽今;D选项《〈水经注〉序》是地理著作序文,《稻》可能与农业相关,《阳燧照物》讲述光学现象,不存在借古讽今。所以选A。
例4下列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及相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阿Q正传(节选)》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了旧中国农民的劣根性,与《边城》中纯真善良的翠翠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B.《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对爱情的执着,和《琵琶行》中琵琶女对过往繁华的怀念,都展现了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
C.《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探讨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阐述思想的来源,二者都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著作。
D.《阳燧照物》记载古代光学现象,与《〈水经注〉序》都属于自然科学类著作,旨在介绍科学知识。
【答案】D
【解析】《〈水经注〉序》是为地理著作《水经注》所作的序文,主要围绕地理著作的相关内容展开,并非专门介绍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类著作;《阳燧照物》虽讲述光学现象,但这类笔记小品也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类著作。A、B、C选项对作品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均正确。所以选D。
第一单元
第1.1课《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1820—1895),德国人。他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1844年恩格斯到巴黎拜访马克思,从此两人成为最亲密的战友,决定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制定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而奋斗。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举起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83年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担负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工作。先后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主要作品:《共产党宣言》(同马克思合著)、《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第1.2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