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汇报人:xxx2025-05-04
目录CATALOGUE01疾病概述02护理要点03预防措施04注意事项05康复指导06家长常见问题解答
01疾病概述
手足口病的定义肠道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典型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袭婴幼儿群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季节性流行特征。以手、足、口腔黏膜及臀部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发热症状,属于自限性疾病,但少数病例可能进展为重症。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季(4-7月)和秋季(9-11月)为流行高峰。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病毒通过感染者的粪便排出后,可污染食物、水源或环境,经口进入易感者消化道导致感染,病毒在粪便中可持续存在3-5周。接触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等物品均可造成传播,幼儿园和托育机构是高风险场所。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时可通过空气传播,尤其在密闭空间内容易造成群体感染。123
典型皮疹患儿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导致疼痛和进食困难。手足口病的症状发热症状多数患儿伴有中低度发热(38-39℃),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39℃以上),持续1-3天,少数病例发热时间较长。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神经系统或心肺功能异常表现。
02护理要点
发热护理合理使用退烧药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儿童专用退烧药,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避免过量或频繁使用导致肝肾损伤。物理降温辅助在药物降温的同时,可用温水(32-34℃)擦拭患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预防脱水发热期间应增加水分摄入,每2-3小时补充50-100ml液体,可选择口服补液盐、温开水或稀释果汁,观察尿量(每日应达6-8次)和口唇湿润度判断脱水情况。
口腔疱疹护理局部镇痛处理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清洁维护使用含利多卡因的儿童专用口腔喷雾或凝胶,在进食前15分钟均匀涂抹于溃疡面,可有效缓解疼痛,注意使用频率不超过每日4次以防局部麻醉副作用。每次进食后用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溶液(1茶匙小苏打+240ml温水)轻柔漱口,婴幼儿可用无菌纱布蘸取溶液清洁口腔黏膜,每日至少3次以预防继发感染。可选用康复新液等具有修复作用的药剂,用棉签蘸取后点涂溃疡面,每日3-4次,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尤其是B2和B12)以加速黏膜修复。
皮疹基础护理对已破溃的疱疹,先用碘伏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摩擦,每日换药2次直至结痂,密切观察有无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象。继发感染预防衣物环境管理选择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床单每日更换并用60℃以上热水烫洗,患儿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500mg/L)浸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保持环境湿度50-60%。每日用温水(37-40℃)清洗患处,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洗后轻拍干燥并涂抹炉甘石洗剂(摇匀后使用),可缓解瘙痒并形成保护膜,注意避开眼周和破损皮肤。皮肤疱疹护理
饮食护理提供常温或微凉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蔬菜肉末粥、南瓜糊、婴儿营养米粉等,采用吸管杯或软勺喂养减少口腔刺激,避免酸性(柑橘类)或粗纤维食物加重疼痛。食物性状调整在可耐受范围内添加高蛋白食材(如蒸蛋羹、豆腐泥)、富含维生素的果蔬泥(香蕉、煮熟的胡萝卜),必要时补充儿童专用全营养配方粉以保证每日热量摄入。营养密度保障采用少量多餐(每日6-8餐),进食前可先含服少量冰水麻木痛觉,使用短平宽的硅胶软勺从嘴角侧方送入食物,避免触碰上颚及舌面溃疡区域。喂养技巧优化
03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管理勤洗手教导儿童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减少病毒传播风险。01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物品。02定期消毒玩具和物品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儿童常接触的玩具、桌椅表面进行定期消毒,杀灭潜在病毒。03
家庭环境消毒高频接触表面消毒空气流通衣物及床上用品处理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1:100比例稀释)擦拭门把手、桌面、玩具等儿童常接触区域,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以灭活残留病毒。患儿的衣物、床单应使用60℃以上热水浸泡洗涤,或加入衣物消毒液清洗,阳光暴晒6小时以上以破坏病毒活性。保持室内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密闭环境中病毒浓度;有条件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辅助过滤病原体。
疫苗接种建议EV71疫苗优先接种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肠道病毒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