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医学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患者25岁,口腔卫生情况较差,右下第一恒磨牙有牙髓一牙周联合病变,疼痛剧烈,但患牙无松动。2.上述治疗措施属于
A、特殊防护措施
B、二级预防
C、一级预防
D、口腔健康教育
E、三级预防.
正确答案:B
2.一个牙齿健康的15岁儿童,如果由饮水氟浓度为0.4mg/L地区迁至浓度为2.0mg/L地区,其氟牙症发生的可能性为
A、0
B、25%
C、50%
D、75%
E、10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患氟牙症牙数的多少取决于牙发育矿化时期在高氟区生活时间的长短。如2岁前生活在高氟区,以后迁移至非高氟区,氟牙症可表现在前牙和第一恒磨牙;如果6~7岁以后再迁入高氟区,则不会出现氟牙症。该儿童15岁,已过牙齿矿化期,迁至高氟区不会出现氟牙症,所以氟牙症发生的可能性为0,答案选A。
3.口腔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时,为避免检查者偏差,需做标准一致性试验。2.对检查者可靠度检验要计算
A、Kappa值
B、q值
C、卡方值
D、U值
E、t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标准一致性试验中,为检验检查者的可靠度,需计算Kappa值,Kappa值的大小反映了检查者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当Kappa值大于某一规定值时,说明检查者可靠度较好。所以对检查者可靠度检验要计算Kappa值。
4.属于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的是
A、口腔卫生习惯
B、民族因素
C、营养状况
D、全身系统性疾病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包括口腔卫生习惯,良好的口腔卫生可减少菌斑堆积,降低牙周病发生风险;民族因素,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不同,可能影响牙周病流行情况;营养状况,营养不均衡可能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增加牙周病的发生几率。所以以上选项均是影响牙周病流行的因素。
5.以下不属于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的评价的是
A、社会环境变化,如口腔卫生方针,政策的变化
B、医务工作者医疗水平的变化
C、对口腔健康问题所持态度的变化
D、口腔健康意识和知识的变化
E、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进的评价包括口腔健康意识和知识的变化、对口腔健康问题所持态度的变化、口腔健康行为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如口腔卫生方针,政策的变化)等方面,而医务工作者医疗水平的变化不属于其评价内容。
6.与入2检验中自由度有关的是
A、样本含量
B、实际频数
C、理论频数
D、自由度
E、行×列表中格子数的多少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中,自由度的计算公式为ν=(行数-1)(列数-1),所以自由度与行×列表中格子数的多少有关。
7.95℃时杀灭HBV需要的时间是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E、25分钟
正确答案:A
8.牙齿一般不易患龋的部位在
A、深窝沟
B、边缘脊
C、颊侧沟
D、邻接面
E、舌侧窝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边缘嵴处食物残渣不易堆积,且自洁作用较好,所以一般不易患龋。邻接面易堆积食物残渣不易清洁,易患龋;颊侧沟、舌侧窝、深窝沟都是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菌斑的部位,较易患龋。
9.医院要在某社区开展一项流行病学实验,观察使用某漱口液后,口腔内的抑菌效果。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必要原则是
A、配比
B、随意
C、干预、
D、盲法
E、交叉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在流行病学实验过程中,盲法是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盲法可减少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配比主要用于病例对照研究等控制混杂因素;随意不符合实验研究要求;干预是实验的基本特征但不是必要原则;交叉一般用于实验设计的一种形式,并非这里强调的必要原则。所以答案选D,即盲法。
10.青少年龋患率高峰年龄是
A、2—5岁
B、15—26岁
C、6一l2岁
D、5—8岁
E、12—15岁
正确答案:D
11.以下的药物能够引起牙齿酸蚀症的是
A、维生素E
B、阿司匹林
C、钙片
D、葡萄糖
E、维生素D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阿司匹林是酸性药物,长期服用可能会引起牙齿酸蚀症。维生素E、钙片、葡萄糖、维生素D一般不会直接导致牙齿酸蚀症。
12.戊二醛水溶液作浸泡消毒的浓度是
A、4%
B、1%
C、5%
D、2%
E、3%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戊二醛常用浓度为2%,用于浸泡消毒。
13.为了提高妇女口腔健康意识,省妇幼保健院对妊娠期妇女进行了口腔保健知识讲座,主要内容包括2.11.妊娠期妇女容易发生口腔疾病的原因是
A、妊娠期间激素改变
B、运动太少
C、妊娠期间睡眠较多
D、进食软食较多
E、营养品摄入过多
正确答案:A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