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知识医学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心肺复苏术(CPR)操作指南
01
急救基本概念与原则
03
创伤现场急救措施
04
常见急症应对策略
05
急救药品与设备使用指南
06
心理健康在急救中作用
01
急救基本概念与原则
急救定义
急救即紧急救治,是在伤病者突发急症或意外伤害时,在专业医疗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原则进行的初步紧急救护。
急救的重要性
急救关乎伤病者的生命安全,及时有效的急救能够降低伤病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为后续的专业医疗救治创造有利条件。
急救定义及重要性
现场急救原则
迅速判断伤病者的意识、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以及伤口、出血等紧急情况,为后续急救提供重要依据。
快速评估伤病者情况
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等措施,防止呕吐物、分泌物等阻塞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疑似脊柱损伤或骨折的伤病者,要采取正确的搬运和固定方法,避免二次损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针对出血伤口,迅速采取直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失血过多导致休克。
紧急止血
01
02
04
03
保护伤口和脊柱
误区一
滥用止血带。纠正:止血带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应仅在无法采取其他止血措施时使用,并每隔一段时间放松一次。
误区二
误区三
随意给伤病者喂水或食物。纠正:在伤病者意识不清或消化道受损的情况下,随意喂水或食物可能引发呕吐、误吸等危险,应等待专业医疗人员到场后再进行。
盲目搬运伤病者。纠正:在未经初步评估和处理的情况下,盲目搬运伤病者可能加重其伤情,应先判断伤病者情况,再采取相应措施。
常见急救误区及纠正
02
心肺复苏术(CPR)操作指南
心肺复苏术概述
定义与目的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旨在恢复患者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
重要性
适用对象
CPR是急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在心跳骤停后的几分钟内进行有效CPR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CPR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包括心脏病、溺水、窒息等。
1
2
3
成人约为5-6厘米,儿童约为5厘米,婴儿约为4厘米。
按压深度
每分钟100-120次,节奏要均匀。
按压频率
01
02
03
04
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位置
避免用力过度导致肋骨骨折,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充分回弹。
注意事项
胸外按压技巧与注意事项
人工呼吸方法及频率控制
方法
开放气道后,捏住患者鼻孔,用口完全覆盖患者口部进行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以上,使胸廓隆起。
频率
与胸外按压配合进行,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注意事项
确保每次吹气量足够,避免过度通气;在吹气过程中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情况。
复苏效果评估与后续处理
评估指标
观察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心跳和意识。
03
02
01
评估时间
在进行5个周期的CPR后(约2分钟),进行一次效果评估。
后续处理
若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应将其置于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继续观察;若无恢复,则继续进行CPR并寻求专业医疗救援。同时,在CPR过程中要随时准备进行AED除颤等急救措施。
03
创伤现场急救措施
切割伤
表现为伤口边缘整齐、干净,通常较深,出血较多,应迅速止血。
撕裂伤
伤口边缘不整齐,软组织损伤较重,出血较多,应止血并清洁伤口。
挫伤
皮肤表面无伤口,但皮下组织受损,可能出现淤血、肿胀,应冷敷并抬高伤肢。
刺伤
伤口小而深,易感染,应轻轻拔出异物,消毒并注射破伤风疫苗。
创伤类型识别与初步处理
指压止血法
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加压包扎。
加压包扎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
在伤口近心端使用止血带或布条勒紧,每隔1小时放松1-2分钟,以防肢体坏死。
用手指压迫伤口附近的动脉血管,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
止血方法选择及操作步骤
适用于肢体粗细相等的部位,如手腕、脚踝等,将绷带做环形重叠缠绕。
适用于肢体粗细不等的部位,如手臂、手指等,将绷带螺旋状缠绕,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2/3。
适用于关节部位的包扎,如肘关节、膝关节等,将绷带在关节处做8字形缠绕,固定牢固。
用夹板、绷带或就地取材,将伤肢固定在适当位置,避免搬运过程中加重损伤。
包扎技巧和固定方法
环形包扎法
螺旋形包扎法
8字形包扎法
固定方法
搬运伤员注意事项
迅速、平稳、轻柔
避免过度摇晃和震动,加重伤员痛苦和损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伤员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注意保暖和防暑
在寒冷或高温环境中,应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防止伤员发生低体温或中暑。
密切观察伤情变化
在搬运过程中,要随时观察伤员的呼吸、心跳、意识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04
常见急症应对策略
急性心梗、脑梗识别与救助流程
急性心梗识别
剧烈胸痛、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持续不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