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背景下接纳和抑制情绪调节策略的心理生理影响
摘要情绪调节策略的效果具有文化特异性,为考察中国大学生群体采用接纳与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差异,将114名大学生随机分为接纳组、抑制组和对照组,在实验的三个阶段分别测量他们的主观情绪反应、心率、呼吸频率和皮肤电导水平。结果显示,抑制组被试在情绪诱发阶段报告的负性情绪显著低于接纳组。尽管接纳组与抑制组被试的生理反应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组被试的呼吸频率和恢复阶段的心率更低。抑制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减少负性情绪及生理反应,而接纳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增强即时的情绪体验。研究结果强调了文化背景在情绪调节策略效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接纳;抑制;情绪调节;负性情绪;生理学指标
1引言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管理和影响自身情绪体验与表达的过程(Grossamp;John,2003),其有效性与心理健康及生活幸福感密切相关(Menefeeetal.,2022)。情绪调节策略的适应性价值因文化、情境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Pauletal.,2023;Pruessneramp;Altan-Atalay,2024)。在中国文化中,情绪管理并非简单的二元选择,而是强调情绪的适度控制与自然流露之间的动态平衡。正如《中庸》所揭示的那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种平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致中和”的理想境界(刘昌,2019),即情绪表达既不过度压抑,也不过度放纵,而是恰到好处。在此背景下,接纳与抑制两种策略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接纳代表对情绪体验的开放态度,而抑制则侧重于对情绪的控制与压抑,二者分别位于经验回避连续体的两端(Hayesetal.,1996;Kashdanetal.,2006),共同诠释着个体在文化规训与心理适应间的辩证选择。尽管西方研究已对两者的效果差异进行了探讨(Braamsetal.,2012;Campbell-Sillsetal.,2006),但在中国文化强调平衡和谐的语境中,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呈现出独特的效果和作用机制。
抑制指的是个体试图降低情感的内部体验以及外部行为(Dunnetal.,2009)。与表达抑制中只关注情绪反应的外在表现不同(Gross,1998),本研究意图采用的抑制策略还涵盖对情感内部体验的控制,这种广泛的定义更贴近现实情境中情绪抑制的复杂性(Dunnetal.,2009;Webbetal.,2012)。采用经验抽样法的相关研究表明,压抑负性情绪可能导致更为负面的情感体验(Ruan,2019)。在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上,研究发现,抑制组在情绪刺激期间心率增加(Tulletal.,2010),皮肤电反应明显增强(Boehmeetal.,2019)。抑制内部感受和想法似乎无法降低压力任务中的生理反应(Wilsonetal.,2014),反而会增加惊恐障碍患者的生理唤醒和焦虑体验(Levittetal.,2004)。然而,抑制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例如,Dunn等(2009)比较了抑制、接纳和对照条件下被试的负性情绪和生理反应,发现抑制组的自我报告恐惧减少,但三组在皮肤电和心率上没有差异。Braams等(2012)在疼痛情景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纳和抑制均降低了被试的疼痛报告和心脏防御反应。使用抑制不一定会导致不良后果,这一观点在临床样本中也得到了支持(Liverantetal.,2008,2022)。研究人员还发现,抑制对情绪体验或心血管反应的降低效果与认知重评相当,而且显著优于接纳策略(Boehmeetal.,2019;Germainamp;Kangas,2015)。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抑制策略可能在短期内有效减少情绪的生理心理反应。然而,该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样本,仍需进一步验证。
接纳意味着对内部经验的开放,即使感到不适,也不试图压抑、控制或改变它们(Bordieri,2022;Hayesetal.,1996)。使用接纳情绪调节策略与许多有利结果有关,如减少回避行为、恐惧和焦虑唤醒(Eifertamp;Heffner,2003;Ellardetal.,2017),以及在社会排斥情况下降低攻击行为倾向(Heetal.,2022)。有证据表明,基于接纳的干预疗法与负性情绪的减少和心理健康的改善有关(Glosteretal.,2020;Shallcrossetal.,2015)。习惯性地接纳情绪和想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负性情绪较少(Catalinoetal.,2017;Fordetal.,2017)。
虽然特质接纳和长期心理健康之间呈现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