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及收敛性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具有伴生与耦合的现实逻辑。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化及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偏低且存在一定的反复性,总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在区域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率不断下降,区域间差异贡献率持续上升;根据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处于持续改善的状态,但区域间差异有所提升;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逐渐形成整体性收敛和区域性“极化”现象并存的格局。对此,要树立系统性思维,通过统筹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同时发挥影响因素的正向引导作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水平向更高层次跃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时序演变;收敛性
一、引言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于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在此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一重要论述突出了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也点明了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紧密关系。
随着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理解的日益深入,学者们开始从多个角度阐述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双向驱动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界共识,教育发展能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人才、创新知识等要素支撑,新质生产力则通过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为教育发展创造新机遇、提出新要求,推动教育在内容、方法和模式等层面的持续优化[1]。作为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同样存在着耦合关系[2]。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其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育人路径和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调整及科技创新等要素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3]。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不仅重塑了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及市场需求格局,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与育人目标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从而有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的高效联动和藕合共生。
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关系的研究大多偏重于定性分析,缺乏足够的经验性证据。而少数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关系的研究,也均局限于对两者耦合协调度水平的测度和差异性分析,未能从动态性视角进一步探讨区域差异的收敛特性,更未考虑到相邻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对此,本文在测度国内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不仅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动态分布情况,还进一步从空间溢出视角探讨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收敛特征。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机理及时空演变机制
耦合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及运动形式存在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关系,耦合关系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每个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子系统的相应变化[4]。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及发展理念等多个方面存在紧密且复杂的耦合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机理
1.新质生产力驱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这不仅仅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改进,更是一次质的飞跃。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将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引起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之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相互融合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悄然而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驱动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一是将革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新质生产力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中心”为主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不仅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素养,也更加关注学生持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和素养。二是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容的持续性迭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