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侵专题培训纲要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录
01
性侵认知教育
02
预防策略体系
03
应急处置流程
04
法律维权路径
05
培训实施机制
06
社会支持资源
01
性侵认知教育
性侵定义与法律边界
性侵定义
指未经他人同意,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迫他人进行性行为或性接触的行为。
法律边界
受害者保护
《刑法》对性侵行为有明确规定,性侵行为属于刑事犯罪,侵害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必要支持。
1
2
3
陌生人、醉酒者、有性侵前科的人等是潜在风险人群。
人员风险
网络交友、夜店娱乐等社交场合易成为性侵案件的温床。
社交风险
01
02
03
04
偏僻路段、昏暗场所、封闭空间等是性侵案件高发场所。
场所风险
夜间、醉酒后、独处时等时间段需特别警惕。
时间风险
高风险场景识别方法
性侵只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事实上,熟人之间的性侵案件同样常见,甚至更隐蔽。
性侵都是暴力行为。实际上,性侵行为有时也表现为诱骗、胁迫等非暴力形式。
性侵后一定会留下明显痕迹。实际上,性侵行为不一定会造成明显外伤,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往往更为严重。
女性更容易成为性侵的受害者。实际上,男性也可能成为性侵的受害者,性侵不分性别。
常见认知误区解析
误区一
误区二
误区三
误区四
02
预防策略体系
个人安全防护技巧
了解身体自主权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明白什么是隐私部位,学会拒绝触摸和亲吻。
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教育孩子识别危险情境,如陌生人靠近、引诱等,并学会迅速逃离或寻求帮助。
学习自我防卫技能
包括逃跑、呼救、反击等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家居安全
确保孩子独处时门窗锁好,避免让孩子单独进入陌生房间或与陌生人独处。
环境安全评估标准
校园安全
了解学校安全规定,关注孩子在校活动,及时与老师沟通孩子在校情况。
社交环境
谨慎选择孩子的玩伴,避免孩子接触有不良行为的伙伴。
网络行为风险管控
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引导孩子远离不良信息,不要随意点击未知链接或下载不明软件。
保护个人隐私
监督孩子上网行为
教育孩子不要在网络中透露个人信息,如姓名、家庭地址、电话号码等。
合理安排孩子上网时间,监督孩子浏览的内容和社交平台的使用。
1
2
3
03
应急处置流程
优先保障受害者安全
第一时间拨打紧急电话,向警方等专业机构求助。
快速反应、及时报警
保密原则
确保信息仅在必要范围内传递,避免二次伤害。
生命第一,迅速远离危险源,确保受害者脱离继续受害的风险。
紧急脱险基础原则
收集并保存与性侵事件相关的物证、书证、电子数据等。
证据收集
详细记录证据发现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关键信息。
证据记录
01
02
03
04
尽量保持现场原状,避免破坏或移动相关证据。
现场保护
将收集到的证据及时提交给警方或其他相关部门。
证据提交
证据固定与保全要点
初步心理评估
对受害者进行初步心理评估,确定其心理状态和需求。
心理干预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心理干预实施
由专业人员对受害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
跟踪与回访
在心理干预结束后,进行定期跟踪和回访,确保受害者心理状态稳定。
心理干预启动机制
04
法律维权路径
加害人法律责任界定
刑事责任
侵犯他人性自主权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加害人需要向受害人进行经济赔偿,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
行政责任
侵犯他人性自主权的行为,如果违反了行政法规,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司法救济申请流程
受害人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进行调查取证,并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报警立案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法院将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
法院审理
报案材料准备规范
证据收集
受害人应尽可能收集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如现场照片、录音录像、聊天记录等,以便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
书面材料
保密措施
受害人需要提供详细的书面材料,说明案件的时间、地点、经过、涉及人员等具体情况。
在报案过程中,受害人可以要求保密措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和名誉不受侵害。
1
2
3
05
培训实施机制
初级课程
针对管理层和关键岗位人员,内容涵盖性侵的法律法规、性侵的风险管理、防范性侵的策略等。
中级课程
高级课程
针对特定岗位和专家,内容涉及性侵案件的处理、性侵的心理分析、性侵的危机公关等。
面向全体员工,内容包括性侵的定义、性侵的危害、预防性侵的基本方法等。
分级教育课程设计
演练场景
模拟真实的性侵场景,测试员工在性侵情况下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模拟演练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
根据员工在演练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