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入手,对人的本质、异化劳动
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等进行了分析,其中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范畴的分析及二者关
系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指出“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
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
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
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对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学界一直存在各种争论,其中较为
突出的是“循环论证说”,即马克思在文中的不同地方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先后关系给
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陷入了循环论证。做出这种判断的人通常认为《手稿》是马克思的思
想过渡时期不成熟的作品,马克思本人在论述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时遵循的是两条不同
的逻辑主线,一条是历史的、经验的分析方式,由此得出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的结论;一
条是逻辑的、本质主义的分析方式,由此得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的结论,因此陷入了循
环论证。下面分别对几种主要论断进行分析和评论。
一、“异化劳动决定私有财产说”
这一论点有非常明确的原文出处:“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
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手稿》,第61页)“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
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
而是人类历史迷误的结果一样。”(《手稿》,第61页)
马克思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家入手,指出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的虚构状态出发,得出
了异化劳动这样一个结果,即“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态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
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手稿》,
第52页)随后,马克思以概念分析的方式,给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在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前提下,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产品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同工人相异化,人同自己
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终人和人相异化,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制关系和私有财产由此产生:
“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
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手稿》,第61页)
应当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前两个规定的时候,是从劳动的对象化入手
分析的,由此得出劳动的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和丧失,同时这种对象化的劳
动本身也是异化和外化的。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对象化的关系,工人与劳动的关系
也是一种对象化的关系,为什么从劳动的对象化入手?这是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批判方
式离不开的,在异化劳动的后两个规定,即人的范畴内的两个规定时,这种人本主义的线索
就更加明了了。
在阐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时,马克思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自
身或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这种类生活体现在人和自然界的互动关系上:自然界整体不
仅是人的精神的对象,而且还是实践的对象,甚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和自
然界的关系同动物和自然界的关系不同,对动物而言,自然界只是它获取直接生存资料的来
源,与每一个动物个体活动相对应的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动物与这个“无机的自然界”的关
系仅仅在于自然的部分为其提供生活资料。而人不同,对人而言,整个自然界一方面是人的
直接的生活资料,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正是通过这种对
象性的与自然界的交互关系,人感性的参与到与自然界当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好比自然界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感性的器官,“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
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手稿》,第57页)人
1。
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与自然界的这种交互关系的表现就是劳动这种对象性的生命活动,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
的本质特征:“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
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