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山西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高温》.pdf
文件大小:623.55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1.36万字
文档摘要

ICS07.060

CCSA47

14

山西省地方标准

DB14/TXXXX—XXXX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高温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14/TXXXX—XXXX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高温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温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资料收集、致灾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风险评估与区划、报告编制。

本文件适用于高温气象灾害风险普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温

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以上的天气现象。

3.2

高温过程

将连续3天及以上最高气温≥35℃作为一个高温过程。

3.3

高温灾害

高温对人们身体健康、生命财产、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等造成负面影响的

事件。

3.4

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评估

基于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信息调查结果,对高温灾害致灾因子综合强度进行估算评价的过程。

3.5

高温灾害风险

高温灾害对人口、经济、农业等承灾体造成影响和危害的可能性。

3.6

高温灾害风险评估

综合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标,对高温灾害风险高低进行评价估算的过程。

3.7

高温灾害风险区划

根据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对高温灾害风险进行基于空间单元的划分。

4基本要求

4.1高温灾害风险普查应包括资料收集、致灾危险性评估与区划、风险评估与区划。

1

DB14/TXXXX—XXXX

4.2采用具有可靠来源的资料,对不同来源的资料进行归一化处理。

4.3根据高温灾害致灾机理及影响特征,基于高温灾害的致灾因子、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的调查成

果,开展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评估与区划、风险评估与区划。

4.4高温灾害风险普查流程参见附录A。

5资料收集

5.1气象资料

收集评估区域内气象观测站建站以来逐日平均气温(单位为℃)和最高气温(单位为℃)资料。

5.2承灾体资料

收集评估区域内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等)播

种面积等。

5.3灾情资料

收集评估区域内因高温灾害导致的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

资料。

5.4基础地理信息等资料

收集行政边界或评估区域边界矢量底图。

6致灾危险性评估与区划

6.1致灾因子识别

高温灾害致灾因子包括高温过程持续时间和高温强度。高温强度选取高温过程平均气温和高温过程

极端最高气温。

6.2致灾危险性评估

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评估采用加权求和的评估模型。分别将致灾因子进行归一化,再加权综合。归

一化方法,参见附录B;权重系数大小依据各因子对高温灾害的影响程度大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

定,确定方法参见附录C、D或E,权重系数之和为1。

高温灾害致灾危险性指数按公式(1)计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