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质对涉毒罪犯的变态心理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ocx
文件大小:23.33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7.49千字
文档摘要

神经质对涉毒罪犯的变态心理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摘要为考察神经质对涉毒罪犯的变态心理的作用机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中国罪犯心理测试的个性分测验、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和自编罪犯改造情况问卷对云南省两所监狱的1961名涉毒罪犯开展调查。结果表明,神经质与其变态心理和道德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改造情况呈显著负相关。同时,道德敏感性在神经质与其变态心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罪犯改造情况调节道德敏感性对其变态心理的影响。基于道德敏感性的双加工模型揭示了涉毒罪犯的变态心理形成的内部机制,并为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涉毒罪犯;神经质;变态心理;倾向性道德敏感;罪犯改造情况

1引言

《2023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4.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万名,缴获各类毒品25.9吨,同比分别上升12.6%、21%、18%(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202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涉毒罪犯是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有该条所提到的五种情形之一的,被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被处没收财产的罪犯(徐冉,2018)。由此可见,研究治理和改造涉毒罪犯的重要性。

涉毒罪犯普遍具有高神经质、低情绪稳定性及抵触改造的人格特征和外在行为表现(杨舒涵,2015),一定程度上威胁了监狱管理工作者和服从监狱管理的服刑人员的安全。因此,深入探讨神经质如何影响其变态心理的心理机制,对于日后多途径宣传远离毒品犯罪、科学管理涉毒罪犯等相关干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神经质与变态心理

神经质作为被广泛研究的人格维度,反映了个体情绪稳定性的差异。高神经质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如情绪化、神经过敏等(杨军义等,2023)。涉毒罪犯普遍具有高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外在表现为强冲动性与过当的情绪反应(楼新娟等,2024;张鑫,张磊,2019)。研究表明,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神经质与心理健康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廖友国,何伟,吴真真,2017)。变态心理是指个体的病理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尤指离开正常状态而成为问题的、成为病症的(葛枭语,2023)。

研究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探究罪犯的人格特征发现,神经质与犯罪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Boduszeketal.,2011)。或许是神经质使得涉毒罪犯放大威胁感知,将中性情境错误解读为威胁,扭曲对外界的认知,甚至可能导致自伤或攻击他人等非适应性应对,形成情绪失控的恶性循环(罗艳红等,2014)。还有可能是,毒品使用损害大脑神经功能,削弱认知控制与情绪调节能力,增加冲动与攻击行为(杨玲等,2014)。基于此,本研究假设,神经质能够正向预测涉毒罪犯的变态心理倾向。

1.2道德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涉毒罪犯普遍表现为道德敏感性低下,缺乏对社会危害的认知,且道德评判能力不足(张鑫,张磊,2019)。道德敏感性是指人们为理解情境,而不断发展的一种敏锐察觉道德内容,并认识道德问题的道德心理能力(向燕辉等,2022)。道德敏感性双加工模型认为,其可划分为道德觉察与道德解释两个层次(Narvaez,1996)。前者是指无意识的情绪感知,涉及个体对道德问题的直观判断,且为道德判断与行为提供初步依据,并受到情绪启动的驱动(唐江伟等,2015);后者则是有意识的认知加工,涉及对道德情境性质的理解及行为后果的评价(郑信军,岑国桢,2009a)。

道德敏感性缺失导致个体在面临道德问题时,无法形成有效的情绪制约和认知纠正,增加了违反道德的行为风险,并进一步强化了变态心理的形成(如攻击性)(Cohnetal.,2013)。高神经质的个体往往容易出现认知偏差,放大威胁感知,难以做出合理的道德解释,进一步降低道德敏感性(Greeneetal.,2001),促使涉毒罪犯缺乏对自身行为的道德约束,更容易采取非适应性的行为应对策略,例如自我合理化或道德脱离(Tangneyetal.,2004)。研究者还表示,道德脱离通过神经质对毒品使用产生间接影响,即神经质在道德脱离和吸毒之间起中介作用(Mohamedetal.,2022)。因此,本研究假设道德敏感性在涉毒罪犯的神经质与变态心理间起中介作用。

1.3改造情况的调节作用

古典犯罪学的道德模式理论强调通过严厉手段(如监禁隔离、道德教育与劳动改造)促进罪犯的道德观念转变,克服意志薄弱、道德欠缺的状况(Charlesetal.,20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四条,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统称为“三课”教育(蒯卫东,刘瑜,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