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docx
文件大小:25.73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9.31千字
文档摘要

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摘要研究者对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各执一词。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纳入原始文献85篇,含86个独立样本,被试65048名。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发现,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但较弱的负相关。进一步的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两者的相关性受到自尊测量工具、文化类型、样本量大小的影响,但不受到年龄、性别、学段的人口学因素,以及网络攻击行为的测量工具和出版类型差异的影响。该结果提示提升自尊水平有助于减少网络攻击行为的发生。未来可开展纵向追踪,以探究自尊影响网络攻击行为的机制及因果关系。

关键词自尊;网络攻击行为;元分析

1引言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平台。然而,与此同时,新型的攻击方式——“网络攻击”,正日益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隐患。网络攻击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利用电子通信技术手段,重复多次地对无法自保的个人故意进行的一种攻击性行为(Smith,2012)。国内外研究均发现,网络攻击行为会引发青年学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对其认知、情感和行为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何丹,2017;Patchinamp;Hinduja,2015)。

问题行为理论认为,问题行为与个体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开展研究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人格、环境和行为特征这三个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Jessor,1987)。自尊是指个体利用自身价值判断所形成的主观感受及体验,通常表现为个体对自身的积极或消极评价(Rosenberg,1965)。以往研究中,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备受关注。尽管已有研究者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攻击性与自尊的关系,并且发现攻击性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施国春等,2017;Tengetal.,2015),但网络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新的问题行为,与传统攻击行为存在明显的不同(Kubiszewskietal.,2015;Tokunaga,2010)。具体表现为网络攻击行为的匿名性、去个性化、目标的可及性以及技术依赖性等特征,使其相较于传统攻击行为,更具攻击方法的独特性(Dooleyetal.,2009;Nanseletal.,2001;Vannuccietal.,2012)。另外,网络攻击行为与传统攻击行为两者的社会心理相关因素不同,参与网络攻击的人与参与传统攻击的人之间几乎没有重叠(Dehueetal.,2008;Kubiszewskietal.,2015)。此外,与传统攻击行为相比,网络攻击行为确实能导致独特的负面影响(Dempseyetal.,2009;Fredstrometal.,2011;Machmutowetal.,2012;Perrenetal.,2012)。

基于此,有必要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

1.1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

不少研究者认为自尊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即个体自尊水平越高,越可能表现出网络攻击行为,而低自尊者是被网络攻击的对象(Adiyantietal.,2020)。他们采用威胁自我理论(Baumeisteretal.,1996)解释,面对威胁自我概念的情境时,高自尊个体更可能通过网络攻击他人来减轻威胁感,以维护他们的自尊水平;而由于实施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谨小慎微的低自尊者更不敢做出冒险性行为(王思阳,2019)。

也有研究者持相反意见,认为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即个体自尊水平越低,越可能表现出网络攻击行为。他们基于广义紧张理论(Agnew,1992)和人际需求理论(Murray,1938),认为高自尊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采取合理的方式以调节人际交往过程的不良情绪;反之,低自尊个体不能合理地调节自身情绪,倾向于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对待他人,因此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丁子恩,2018;Zhengetal.,2023)。

1.2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

测量工具可能会影响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往对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两者关系测量往往采用自我报告法,这容易出现社会赞许效应并导致回答偏差(倪凤琨,2005;Wallaceetal.,2012),因此考虑到使用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可能对两者关系有所影响,本研究将其纳入研究中。

就自尊的测量工具而言,自尊可以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Greenwaldetal.,1995),内隐自尊并非是强有力的预测个体行为的指标(Buhrmesteretal.,2011),且少有文献研究其与网络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