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贸易产业逆差成因分析综述
1.1文化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在数千年来一直建立着世界唯一无二的语言文明体系,但是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各地的语言历史文化交流也存在着竞争的趋势,而英语以及英语所承载的语言历史文化交流的能力是相当强大的,正是由于英语的广泛传播与应用,英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逐渐向全球范围扩散。汉语言的发展空间及其地位与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目前仍处在明显劣势,这在文化贸易中就体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产品难以产生理解和共鸣。我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存在着较为难以逾越的“文化壁垒”。反观英美,同为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文化贸易强国,其在文化贸易往来中不存在明显的鸿沟。在汉语文化无法获得世界其他国家的完全认可这一状况下,文化出口也是十分困难的,面向全球市场,我国的文化还未形成充分的竞争力。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版权出口增长速度大大滞后于输入速度,截止2018年,平均比例仅为1:10。版权出口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种类主要是面对港台、东南亚地区等华人市场,而进口图书则大部分来自欧美;版权输出的具体内容大都聚焦于中医、武侠和古典文学等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方面,而引进种类则涵盖了科技、经济管理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因为我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制品中带有文化属性和民族属性的内容较多,国际市场的消费者们对电影制品的核心价值观、信念、历史文化和行为模式都不够了解,无法做到广泛接受,这样就降低了作品对外国受众的吸引力。虽然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量仍为可观,但大部分仍然以在华人领域居多,如何减少文化差异对中国文化贸易的负面影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产品因素
从产品因素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对外逆差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科技含量较低,同时缺乏足够的创新性。中国现在还缺乏真正有足够吸引力的、能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特别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品牌性产品。中华民族虽然有着五千年的优良传统文化,但这些文化资源究竟如何转化成最优质的对外文化贸易的产品,目前尚且是一个需要被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的文化贸易大多以出口较低附加值的商品为主,出口的绝大部分是文教娱乐、体育设备及器材等硬件设备。虽然也有出口电影、音乐等具有一定附加值的产品,其内容也大多较为空洞、乏善可陈,优秀的作品基本是凤毛麟角。参照微笑曲线理论,国际文化贸易中附加值比较高的主要是在知识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品牌升级、以及衍生产业的开发等阶段,而中国目前出口的主要文化产品则与之相反。我国出口的文化贸易产品基本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持续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是我国文化贸易逆差未能得到改善的重要原因。
1.3政策因素
相较于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贸易兴起的相对较晚,这是不争的事实。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产品也开始小规模的走向国外市场,而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开始有了相当数量的对外文化产品出口。但是由于中国目前采取的是我国特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尽管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但是实行的经济贸易政策仍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我国的文化贸易受政府管控程度较高,出口的产品大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样就导致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创作等方面的自由度就相对较低,如何出口,出口的渠道也受到严格的管控。并且,目前政府也没有出台足够的、有效的政策来扶持文化企业,致使企业一方面要受到政府相对严格的制约,另一方面又不能得到来自政府较为科学和清晰的指导,虽然政府在缩小文化贸易逆差方面积极求变,但目前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
1.4营销因素
在当前我国文化贸易的主体框架下,文化企业出口的多为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也为我国文化产品的营销造成了一定的阻力。目前我国的文化企业仍然缺乏高效的、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好的营销手段能有效的为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对提升企业知名度也有巨大作用,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品本身的瑕疵和不足之处。然而在现今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尚未建立起持久的良好口碑的当下,缺乏好的营销策略也同时成为了我国绝大部分文化企业的一大短板,我国的文化企业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往往并没有充分研究目标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能成功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这也是我国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往往在国际市场中得不到理想口碑的原因之一。
1.5竞争力因素
我国文化贸易近年来持续受到西方文化贸易强国产品的冲击,以文化产业中附加值较高的电影行业为例,2021年北美票房前十的电影有四部被引进大陆,累计创造了约27亿元人民币的内地票房,电影《速度与激情9》的中国大陆票房成绩甚至好于北美,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市场都有十足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且其地位数十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动摇。国产电影虽然在我国有庞大的观众群体,但是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由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商品创收的主要支柱产业,所以,国家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