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数字营销实务 教案项目四 教案.docx
文件大小:45.11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5.6千字
文档摘要

教案

课程数字营销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期

授课内容

项目四数字营销策略

授课班级

授课教室

授课课时

6课时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通过前导课营销学基础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市场营销的关键概念和基本理论、营销环境的构成、消费者市场的概念及特征、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市场营销学科基础。

技能基础:

学生已具备多方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分组讨论、沟通、小组协作,能熟练操作各类软件,善于从多种渠道获取专业信息。

学习特点:

该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较高,学习主动性强,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配合度高,任务完成效果较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产品的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创新;

掌握定价的影响因素、定价方法、定价的策略;

掌握分销渠道、促销组合的内容。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提出新产品开发建议;

能针对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提出价格调整方案;

能够制定具体的促销计划。

素质目标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质量意识;

遵守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合理定价,规范价格决策;

以客户为本,提高在线沟通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产品的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策略、产品创新。

2.理解定价的影响因素、定价方法、定价的策略。

3.理解分销渠道、促销组合的内容。

难点:

1.掌握新产品开发策略。

2.根据企业经营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

教学策略

采用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主要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以各项不同的任务为驱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充分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并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指导和实训,解决本次课的重难点。课内,将知识点融入案例讲解之后。课外,设置实训任务进行实操。

具体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教学资源

Flash视频、在线课程等信息化手段

教学实施

6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课程

思政

模块引入

[案例导入]

从三只松鼠的营销秘诀看企业如何逆势破局

一个成功的企业离不开成功的营销策划,“三只松鼠”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从2012年2月创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在同年的“双11”拿下了零食特产类销售第一名,其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从2012年创立到2019年销售额超100亿上市,三只松鼠的商业秘诀是什么?

教师活动:

1.记录学生发言方案

2.发现存在的问题

3.明确课堂需要解答的问题

学生活动:

1.主动发言,分享观点

活跃学生思维,强化学习内动力,体会数字营销策划的意义与价值

任任务一产品策略

产品的整体概念

产品的整体概念

产品是指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有形物品、服务、时间、体验、任务、产权、组织、信息等想法。

核心产品,指向顾客提供的产品的基本效用或利益;

形式产品,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或目标市场对某一需求的特定满足形式;

期望产品,指购买者在购买该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着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

延伸产品,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总和;

潜在产品,指现有产品包括所有附加产品在内的,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

产品的分类

按照产品是否耐用和有无实物分类

有形产品;无形产品

按照产品的不同用途分类

消费性产品;产业产品

按照产品之间的销售关系分类

独立品;互补品;替代品

互联网产品与服务

产品数字化

产品数字化的本质是使企业的产品符合数字时代的要求,是产品在消费或者使用过程中具备智能化,必能实现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产品数字化包括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用户获取、用户活跃、用户留存、付费转化、口碑传播的闭环流程数字化。三、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的概念

产品整体概念中任何层次的更新和变革,所引起产品材料、质量、性能、品种、特色、结构、服务等某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的变化,而与原有产品有一定的差异,并给顾客带来新的利益的产品都称为新产品。

(二)新产品的类型

全新新产品

换代新产品

改进新产品

仿制新产品

(三)新产品开发的程序

1.需求创意

2.筛选创意

3.形成产品概念并测试

4.制定市场营销计划

5.可行性分析

6.产品开发

7.试用与试销

8.批量上市

教师活动:

1.对整体产品的层次、新产品开发进行讲解

2.倾听同学发言,并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活动:

1.理解整体产品的层次

2.理解新产品的含义及开发过程

通过产品层次的详细解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内涵,通过学生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