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一、施工流程体系
施工前期准备→技术图纸研读→材料清单编制→模板加工制作→脱模剂涂刷工艺→立柱模板安装→梁体模板架设→楼板模板铺设→模板拆除作业→构配件整理归位
关键工序说明:
技术准备阶段:组织技术人员深度熟悉施工图纸,结合BIM模型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完成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构配件加工:依据深化设计图纸精确计算模板尺寸,采用数控切割机进行模板下料,建立加工质量三检制度
安装作业顺序:遵循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原则,即柱模→梁模→板模的施工顺序,采用激光投线仪进行轴线定位
二、施工操作规范
(一)模板系统设计要求
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工况(包括施工荷载、混凝土侧压力等)、地基承载能力、施工设备性能及材料供应条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力学验算
模板支撑系统需具备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及稳定性,立杆间距、横杆步距等参数应通过计算确定,扫地杆设置高度不超过200mm
施工过程中应建立模板系统监测机制,混凝土浇筑时安排专人实时观测,当发现位移、变形超过预警值时立即停止作业并采取加固措施
(二)安装作业技术要点
多层结构施工时,上层模板支架安装前应对下层支撑体系进行承载力复核,当下层支撑不满足荷载要求时应设置独立支撑柱,且上下层立柱应保持同轴心对齐
脱模剂涂刷应均匀一致,采用滚刷或喷涂工艺,避免在钢筋表面及混凝土接茬部位形成污染层,涂刷后应静置至表干状态
模板拼接应采用企口连接或螺栓紧固,接缝处粘贴密封胶条防止漏浆,木模板施工前需提前12小时浇水湿润,含水率控制在15%-20%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模板内部进行全面清理,采用吸尘器或高压气枪清除木屑、浮浆等杂物,柱模底部设置清扫口,浇筑前半小时封闭
对跨度≥4m的梁板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控制在跨度的1/1000-3/1000,采用可调顶托进行标高调整
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安装应设置定位卡具,采用螺栓固定或焊接方式与模板连接,安装完成后进行坐标及标高复核,偏差控制在2mm以内
(三)质量验收指标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分类
检测项目
国家标准(mm)
企业标准(mm)
检测方法
1
轴线定位
基础工程
≤4
≤4
经纬仪+钢尺
梁柱结构
≤5
≤3
2
标高控制
整体标高
±4
+2/-4
水准仪测量
3
截面尺寸
基础构件
±9
±9
钢尺测量
梁柱构件
+4/-4
+2/-4
4
垂直度
每层垂直度
≤3
≤3
经纬仪/靠尺
5
表面精度
相邻板高差
≤2
≤2
钢尺塞尺
表面平整度
≤5
≤4
2m靠尺检测
6
预留洞口
截面尺寸
+9/-0
+9/-0
对角线测量
(四)拆除作业规范
底模及支撑拆除需以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报告为依据,达到规范规定强度(梁构件≥75%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侧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应能保证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作业受损伤,常温施工时拆除时间控制在混凝土终凝后48小时
模板拆除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原则,采用塔式起重机配合人工拆除,禁止抛掷作业,拆除构配件应分类堆放于专用架体,及时清理表面粘结物
三、质量控制要点
建立模板工程质量追溯制度,对加工、安装、拆除各环节进行影像记录
采用二维码技术对模板构配件进行编号管理,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
冬季施工时模板表面需覆盖保温层,脱模剂改用防冻型产品,混凝土浇筑前模板表面温度不低于5℃
本工艺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施工过程中应结合工程特点编制专项实施细则,特殊结构模板施工需进行专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