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地区(膨胀土、滑坡、高烈度地震区)选线》主讲人:刘兴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膨胀土地区选线一、膨胀土地区选线(一)影胀土对公路工程的危害膨胀土是一种裂隙特别发育,工程地质性质不良的粘土。干缩湿胀,将使土体结构遭受破坏,造成土坡的不稳定,影响正常行车。其危害有下列几种表现:1.冲刷。冲刷现象存在于所有膨胀土边坡上。其破坏过程是雨季地表水使土层湿化,崩解而后冲刷。其结果使坡而呈无数“V”形小沟,由上而下逐渐加宽加深,边坡愈高冲刷愈甚。2.剥落。坡面龟裂松胀的土层,逐步散裂成颗粒状碎屑,在重力及地表水作用下顺坡剥落,堆于坡底淤塞侧沟。3.渍坍。系路堑顶或坡面表土的滑动现象,呈马蹄形,坡度陡而不规则。其产生原因主要为雨季地表水于风化裂隙中迅速集中,使松散土层顺坡滑动。当降雨大而持久时,可能发展成为泥流。
膨胀土地区选线4.滑坡。有塑流型滑坡及剪切型滑坡两类。前者具有一般滑坡的弧形外貌,滑体呈塑流状态;后者含水较多,裂缝密布,滑带呈软塑和可塑状。(二)膨胀土地区选线原则1.膨胀土地区,路线应根据宜填不宜挖、尽量减少深长路堑的原则,选定合理方案。否则应与绕避方案进行比较。2.岗沟相间是膨胀土地区的一种地貌。路线遇到垄岗时,应垂直于垄岗方向,并选择埂口较低、较薄地段通过,以缩短路堑的长度和深度。
膨胀土地区选线3.路线应尽量离开建有重要建筑物和建筑群的垄岗,避免路堑开挖后,路堑发生变形时,影响附近建筑物的安全。4.路线跨越沟谷处,一般宜建桥并增加桥梁高度。如在垄岗处修建隧道,应避免浅埋,否则应采用加固措施。
滑坡地段选线二、滑坡地段选线(一}滑坡对公路工程的危害滑坡出现时,大量土体下滑推毁、埋没路基或其他建筑物,修复困难,造成行车中断,对公路有极大危害。(二)滑坡地段选线原则1.对技术复杂、工程量大、采用整治措施也不易确保稳定的大型滑坡,路线应尽量绕避。若在沿河谷地段,可移到滑坡的对岸通过,或在滑动面底下适当位置以隧道通过。
滑坡地段选线2.对中小型滑坡,如经整治能确保稳定,工程投资又有显著节省时,可考虑在其下部以低填方或其上部以浅挖方通过。3.当路线位置受到控制,无法绕避滑坡地段(包括有可能产生滑坡的地段)时,必须采取有效工程措施,以确保施工和运营的安全。
高烈度地震区选线三、高烈度地震区选线(一)地震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强烈地震可使地层断裂,山体崩塌,房屋倒塌,桥梁破坏和造成人畜伤亡。地震对公路工程的破坏程度与地震烈度大小、当地地形、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有关。1.不同地形和地质条件下地震的危害深谷、悬崖、陡坡、陡坎等地段受震后容易产生崩塌。地震对不稳定、风化破碎的陡峻山坡也易造成滑坡及崩塌。地震还可促使古老滑坡、泥石流复活,并可造成新的泥石流。平原地区地震时,也会产生地面裂缝,出现翻砂冒泥。地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地震危害的程度亦不相同。完整、风化轻微的基岩、洪积胶结的大块碎石土等地基最为稳定。流塑状态的粘性士、粘砂土层、饱和砂层(不包括粗砂,砾砂)、淤泥质土、填筑土等地基
高烈度地震区选线抗震性能最差。饱和松散的粉细砂、细砂甚至中砂受震后,可能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能力减弱或丧失。2.不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物因强度、结构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隧道因埋藏在地层中而抗震能力强,但洞口和浅埋的隧道较易受地震的破坏。高路堤、深路堑易受到破坏。具有对称的或整体结构的桥涵抗震能力较好。特大桥、大桥等大型建筑物,如地基不良,受震后墩台基础易产生下沉,桥墩台支座、梁部亦易受到破坏或推移,修复不易。就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来看,涵洞比桥梁好,隧道比深路堑好。(二)地震区选线原则1.干线公路应尽量绕避高烈度地震区,难以避开时,路线应选择在最窄处通过,并宜采用低路堤。
高烈度地震区选线2.路线必须通过高烈度地震区时,应尽量利用有利地形,避开悬崖陡壁、地形复杂和不良地质地区,以减少地震可能造成的破坏。(1)路线应选择在比较稳定的地基和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或地形开阔平缓和稳定的山坡地段上。(2)路线应尽量绕避活动断层和两个构造线的交汇点。如必须穿过构造带时,应选择在最窄处以正交通过。
高烈度地震区选线(3)当路线必须通过非岩质和岩层风化破碎的陡峻山坡时,应考虑以隧道通过,其洞口位置应避免设置在岩层松软、崩塌、滑坡等不稳定的地段。难以避开时,应早进洞晚出洞和采取加强措施,尽量避免傍河隧道的洞身埋藏过浅。(4)路线应避免高填深挖或半填半挖,尤其在土质松软地区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