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不良地质地区冻土黄土软土盐渍土选线60课件.pptx
文件大小:160.51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5-20
总字数:约3千字
文档摘要

《不良地质地区(冻土、黄土、软土、盐渍土)选线》主讲人:刘兴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冻土地区选线一、冻土地区选线(一)多年冻土对公路建筑物的危害1.路基冻害主要表现为下沉和冻胀。一般遭受冻害是松散土及粉状土的路堑及不填不挖路基。路堑冻害往往导致边坡滑动,侧沟挤坏,若遇埋藏冰层就成了泥槽。石质路堑有裂隙水时,冬季冻结形成冰椎,危及行车安全。2.桥涵建筑物的冻害,主要为基础凸起和下沉现象。桥涵附近的冰椎、冰丘还可能产生冰塞现象,挤压桥涵。(二)多年冻土地区选线原则1.路线通过山坡时,应尽量选在平缓、干燥、向阳的地带。这里的多年冻土埋藏较深,水分蒸发量大,地表及地下水含量相应减少,引起冻害和其他病害的因素遂相应减轻。但阳坡的融解层深度大,所以在山坡较陡、节理发达、风化严重的阳坡选线时,要注意绕避不良地质地段。

冻土地区选线2.路线通过山岳丘陵地区时,宜选择在融冻坡积层缓坡的上部。沿着大河河谷定线时,宜选在高台地上,以较短的距离通过多年冻土边缘地带,避免沿着融区附近的多年冻土边缘地带布线。3.路线宜选择在岩石,卵石土,砾石土,粗、中、细砂和含水量小的粘土,粘砂土,砂粒土等少冰冻土地带。在多冰冻土的地层通过时,应避免在腐植土、粘砂土、砂粘土、粉砂地段,尤其避免在饱冰、富冰冻土的含冰土层中通过。对厚层地下冰、热融滑坍、热融湖(塘)、冰椎冰丘、沼泽等不良地质地段应尽量绕避。4.路线应尽量采用填方,尽可能避免挖方、零断面或低填浅挖断面。如受条件限制时,亦要缩短零断面、半填半挖及低填浅挖段的长度。在饱冰冻土和厚层地下冰地段,应避免以挖方通过。

冻土地区选线5.大、中桥宜选在大河的融区地段或基底为少冰冻土的河段。注意避免将一座桥设在融区和冻土两种不同的地基上。6.隧道应尽量避免穿过地下水发育的地层。洞口位置应尽量避开热融滑坍、冰椎、冰丘以及厚层地下冰等不良地质地段。

黄土地区选线二、黄土地区选线(一)黄土对公路工程的影晌黄土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黄土湿陷对建筑物的影响。黄土遇水使连结土粒的胶膜胀大,连结力减弱,并使土内起胶结作用的易溶盐溶解,在自重及外力作用下即产生沉陷。公路建筑物不能适应这种迅速沉陷,轻则变形开裂,严重时破坏倒塌。2.黄土崩塌、滑坍、滑坡。黄土沟谷两岸一般工程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坡脚不稳,容易发生崩塌或滑坍。此外,黄土与其下红土层接触面多向沟床倾斜,有的红土层不透水,地下水则沿此接触面移动或渗流,易产生滑坡。3.黄土陷穴。地面水渗入松散的黄土体内,破坏了黄土的胶结性,同时在动水压力作用下,黄土中的胶体粘土微粒被水带走,形成地面坍陷,继而冲成洞穴,即称陷穴。

黄土地区选线4.黄土路堑边坡的崩塌与冲刷。黄土路堑的主要问题是边坡的稳定性,它与路堑的深度、边坡坡度、排水和防护等有关,还受地貌、气候条件及黄土性质的影响。(二)黄土地区选线原则1.路线应尽量走在黄土源、宽谷阶地、平缓斜坡以及比较稳定的沟谷地带,尽量绕避陷穴与冲沟发育的塬边和斜坡地带。2.路线通过湿陷性黄土地区时,应尽量选择湿陷性轻微、地表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通过。3.路线跨越黄土深沟时,应结合地形,降低填土高度。当沟谷宽敞,谷坡稳定平缓时,可沿沟坡绕向沟谷上游以降低填高;当沟谷深窄,谷坡陡峻且不稳定,绕线困难,同时沟谷不长,沟底纵坡较陡时,可将线位移向沟脑附近来降低填高。

黄土地区选线4.选线时应对高填与高桥进行综合比较。高填具有下沉量大、多占耕地等缺点,在工程造价出入不大时,应尽量采用高桥方案,但需考虑基底不均匀下沉的影响。在跨越深沟时,应尽量降低线位高度,并选在墩台地基较好的地段通过。5.选线时应对深挖与隧道进行综合比较。工程造价出入不大时,应采用隧道方案。黄土隧道应绕避不良地质地段,尽量设在土质较好的老黄土层中,并注意避免偏压。

软土地区选线三、软土地区选线(一)软土和泥沼对公路工程的危害软土和泥沼都具有压缩性高和强度低的特点,对工程建筑物会造成滑坍和沉陷等危害。公路建成后往往路基不断下沉,造成路面过早破坏,给行车、养护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选线时对严重的软土和沼泽地区要进行绕避,必须通过时,对路基基底要进行处理。(二)软土和泥沼地区选线原则1.软土和泥沼地区,选线时应进行全面比较。在技术经济指标相差不大时,应采用绕避方案。如软土或泥沼范围较小,工程处理能确保安全,工程投资较省时可以考虑以路堤通过。2.路线必须通过软土、泥沼地区时,路线位置应尽量选择在软土、泥沼最窄,泥炭、淤泥软浅,沼底横坡不大,地势较高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