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风景园林基础考研试题
第一部分单选题(30题)
1、单选题:对幼龄植物北侧设置月牙形土埂以提高地温,其目的是减轻
A.霜害
B.冻早
C.寒害
D.冻害
【答案】:D
解析:冻害是指气温降到冰点以下,植物因细胞间隙结冰引起的伤害。在幼龄植物北侧设置月牙形土埂,能够起到阻挡冷空气、提高地温的作用,进而减轻冻害对植物的影响。霜害是指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主要是低温使植物组织内水分结冰而引起的伤害,设置土埂提高地温对减轻霜害作用不明显;冻旱是因土壤冻结而发生的生理干旱现象,其关键在于土壤水分冻结无法被植物吸收,设置土埂提高地温并非专门针对解决冻旱问题;寒害是指热带、亚热带作物在生长期间,遭受北方冷空气入侵,引起作物生育期延迟,或使其生殖器官的生理机能受到损害,导致减产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该题干未体现热带、亚热带作物相关情境。所以本题应选减轻冻害。
2、全市性公园用地面积一般不少于多少公顷,服务半径为多少千米
A、10;3-5
B、10;1-2
C、20;3-5
D、20;1-2
【答案】:A
【解析】全市性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规模较大以满足全市居民的休闲、娱乐等需求。从用地面积看,全市性公园需要有一定规模才能具备较为完善的设施和丰富的景观,一般不少于10hm2。从服务半径来讲,全市性公园面向全市居民,其服务范围要覆盖到城市的一定区域,服务半径通常为3-5km,这样能保证城市不同区域的居民都有机会使用到公园。所以全市性公园用地面积一般不少于10hm2,服务半径为3-5km。
3、球形树冠介于自然形态与规则形态之间,应用时可起到过渡的作用,可植于建筑物周围或草坪林缘,以下树种符合的是:
A.千头柏
B.绒柏
C.花柏
D.扁柏
【答案】:A
【解析】千头柏树冠球形,其形态介于自然形态与规则形态之间,在应用中可起到过渡作用,常被栽植于建筑物周围或草坪林缘。而绒柏、花柏、扁柏一般没有像千头柏这样典型的球形树冠特征以及在该情境下的常见应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4、不同园林植物,季节性周期表现不同。我国古代就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即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风是应花期而来,故称为信风。立春代表的植物是:
A.芍药
B.木兰
C.月季
D.樱桃
【答案】:D
解析:不同园林植物季节性周期表现不同,我国古代“二十四番花信风”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风应花期而来称为信风。立春代表的植物是樱桃,而芍药、木兰、月季并非立春代表植物。
5、(单选题)以下哪种植物为落叶乔木,叶掌状3-5裂;耐旱,不耐积水,喜钙,石灰岩山地中常见;果实为鸟类喜食而在中国传统庭院中常用。
A、法国梧桐
B、八角金盘
C、泡桐
D、梧桐
【答案】:D
【解析】逐一分析各选项。A选项法国梧桐,即三球悬铃木,虽然是落叶大乔木,但它对土壤适应性强,并非喜钙且不在石灰岩山地常见,不符合题干特征;B选项八角金盘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与题干中落叶乔木不符;C选项泡桐是落叶乔木,但它不耐干旱、较耐水湿,也不符合题干中耐旱、不耐积水的描述;D选项梧桐为落叶乔木,叶掌状3-5裂,它耐旱、不耐积水,喜钙,在石灰岩山地中常见,其果实是鸟类喜食的,并且在中国传统庭院中常用,符合题干描述。所以正确答案是梧桐。
6、单选题:公园绿地内的宣传廊中的展板的高度应与人的视高相适应,所以宣传廊的高不能高于()m。A.1.2B.1.5C.2.0D.2.4
【答案】:C
解析:因为公园绿地内宣传廊中的展板高度需与人的视高相适应,在给定的数值中,2.0m能较好符合这种高度适应性要求,若宣传廊过高,会影响人们观看展板内容,所以宣传廊的高不能高于2.0m。
7、目前就地保护的最主要办法是在受保护物种分布的地区建设
A.保护区
B.风景名胜区
C.公园
D.植物园
【答案】:A
【解析】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予以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目前在受保护物种分布的地区建设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最主要办法。风景名胜区主要侧重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公园通常是供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虽然也有一定生态保护功能,但并非就地保护的最主要手段;植物园主要侧重于植物的收集、展示和研究等,对于整体生态系统及多种物种的就地保护作用有限。所以本题应选A。
8、单选题:挡墙泄水孔每层间隔高度要求多少米?
A.0.5
B.1.0
C.1.5
D.2.0
【答案】:D
解析:挡墙泄水孔每层间隔高度要求是2.0m,所以应选D。
9、下列古建屋顶有“九脊殿”之称的是
A.歇山顶
B.庑殿顶